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其风格刚柔并济、圆浑挺拔,对汉字的标准化、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
李斯 《峄山刻石》
蔡邕字,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 蔡邕,133-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开封)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 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东汉灵帝好书法,于是书法名家辈出,以蔡邕为第一。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其笔迹流传至今日的,有《郭桂宗碑》与《西狭颂》等。
蔡邕 《熹平石经》
张芝字,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生年不详,字伯英。 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传说他曾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逸话。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 《终年帖》
钟繇字,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人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秦汉以来第一人。他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流传下来的笔迹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以《宣示表》为最佳。
钟繇 《宣示表》
卫夫人字,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 卫氏家族世代工书,族祖卫瓘,官至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卫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以为楷书订定笔划顺序而闻名。 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卫夫人是他的启蒙老师。 书法是晋代特色之一,非常精工而巧妙。魏晋一代,文采风流,所以才产生了卫夫人这位著名的女性书法家。
卫夫人 《近奉帖》
王羲之字,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慕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是书法的大成者,历代书法家无不推崇其为第一人。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传的《乐毅论》和《黄庭经》是小楷,《兰亭序》是行书,《十七帖》是草书。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字,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二王父子对楷行草三体的完善功不可没。 王献之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以行书和草书闻名。流传至今的笔迹,以小楷《洛神赋》最为著名。
王献之 《中秋帖》
智永字,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生卒年不详,陈、隋间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王羲之七世孙,人称“永禅师”。善书法,尤工草书。 其笔迹有《真草千字文》。
智永 《真草千字文》
欧阳询字,如虎饿而愈健。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 欧阳询出自王羲之门下,八体之书,无一不通。但后人最为看重的是他的楷书,以其书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碑》最为出名。书法的演变发展,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唐玄宗等爱好书法的皇帝辈出,进入了黄金时期。 唐朝设书学,以书法优劣录用人才,并且使用楷书作为通行文字。于是书法名家辈出,达到了书法发展史的一个高峰。 初唐时有贞观四家,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字,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年幼学书于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续魏晋之脉,启盛唐之风。 其笔迹,以《夫子庙堂碑》与《汝南公主墓志》等,最为有名。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