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镇雄县)
前世今生

大雄古邦镇雄是一个有历史的县城,现在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县。

时间回溯。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由于乌蒙、芒部等地的土司叛乱,朱元璋派遣征南将军傅友德率兵会剿,败乌蒙,克芒部。芒部土司归附明朝后,改芒部部为芒部府。

由于当时的明军驻扎在稍屯(今中屯柳林),傅友德将军调指挥官郑祥在柳林的花通山修建画松城,又名花通城或芒部城,作为芒部府府都,后明军班师回朝,这个城就废了。

直到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改芒部府为镇雄府,程洸任知府后,在今天的松林湾吗里(上坝)修筑吗里城,作为镇雄府府都。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归流,将镇雄府降为镇雄州,迁府都至今天的镇雄县城所在地。同年七月,州署绘制州城图定于乌峰山麓半垮山半平地之处,因人事变动未予动工。直至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由省派员督工修筑城墙,查勘后觉得原定的基址后逼高山,既不坚固,更难守御,复报省批准往南移。用砖筑城,三年竣工,城门四开。 北门为“沛泽”,开于今县城新街原猪鬃厂门前;南门为“文德”,开于今县城文化街南面;东门为“肇有”,开于今县城东正街东侧;西门为“庆丰”,开于今县城西正街西侧。城墙周长825丈,墙高1.3丈,哨楼、水洞齐备,独无护城河。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因砖墙倒塌,报省批准改砖墙为石墙,城墙周长和高如旧。但将东“肇有”门改为“肇庆”门,将南“文德”门改为“启文”门,将西“庆丰”门改为“宝城”门,将北“沛泽”门改为“拱宸”门。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五日,贵州苗民起义军攻破镇雄城,城墙被毁。次年七月,拨款复修,因战事人多逃亡,工役难雇,故将旧址减半修筑,城墙周长456丈,从东到西120丈,从北到南107丈,城高1.5丈,四门仍开,但建有南北两城楼,北楼为“迎恩”,南楼为“启文”。 后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镇雄州城墙多次拆修,直到1955年全部拆除城墙。

民国初期,镇雄县城总面积为0.48平方公里;1955年拆除城墙后,总面积扩大到2.3平方公里;20世纪90年代末,镇雄县城总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如今的镇雄县城规划总面积高达60余平方公里。 镇雄位于云南省东北,云贵川三省结合部,隶属云南省昭通市。地跨东经104°18′至105°19′,北纬27°17′至27°50′。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四川叙永相邻,南连贵州毕节、赫章,西毗彝良,北抵威信。2022年6月,根据镇雄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镇雄县总人口171万人,是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 [30] 县属坡头镇德隆村,即“鸡鸣三省”之地。县境从东至西99公里,从南到北54公里,总面积3696平方公里, [23] 辖30个乡镇(街道)254个村(社区)5283个村(居)民小组,有彝、苗、白、回等17个少数民族。县城驻地乌峰街道办事处、南台街道办事处、旧府街道办事处。 县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历史上与滇西的腾冲共同享有“金腾越、银镇雄”的美称,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是享有“母亲河”“美酒河”美誉的赤水河发源地。

家乡美,乡情浓。一部写在镇雄大地上的“生态发展”传奇。我的家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民风淳朴、民风淳厚、交通便利;这里交通四通八达,路网纵横相连,既有川黔两省区市干线公路贯穿全境;这里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善良。

一、生态美

镇雄县位于乌蒙山脉北麓、赤水河上游,是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两城”共建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78.2%,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万个/cm3,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超过1500个负离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我们的家乡森林覆盖率达63.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10。这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 一年四季皆景、四季皆美。近年来“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花落我乡。

二、交通兴

镇雄境内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公路纵横交错,与川黔两省区市干线公路联通相连;全县境内形成了以公路为主、水运为辅、民航和通用航空为辅、航空和公路运输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境内铁路建设快速推进。全镇铁路总里程183公里,其中县级以上铁路总里程55公里(铁路专用线)。截止2018年底建成县乡公路295公里。其中,镇雄县境内公路总里程466公里;县道236公里;乡道186公里;村道753公里。县乡公路通达比例达94.2%。全县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通客运班车率达100%、通客车村居达100%。

三、产业强

镇雄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来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力军”作用,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千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1.7万亩、中药材基地5.3万亩、烤烟基地2.8万亩、养牛基地5.1万株、生态家禽养殖基地4万只、养羊基地3.5万只、肉牛养殖基地1.1万头、中蜂养殖基地3.6万箱、食用菌栽培基地0.5万亩、茶叶3.4万亩、中药材1.8万亩、生态畜牧养殖基地0.4万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201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12.8%;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6.1亿元、税收2.4亿元、增长11.5%。 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6亿元、同比增长7.7%,高于全市增速6.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2.1%。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