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饼 是昆明最出名的小吃,也是很多云南旅游必带走的伴手礼。鲜花饼是一款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饼,是以“花味、云南味”为特色的云南经典点心代表。鲜花饼在云南当地烘焙品牌大都均有销售,其中以嘉华饼屋最富盛名。 竹筒饭 云南边疆不但竹子种类繁多,民族竹文化也极为丰富,竹子的利用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不同民族有着对竹子利用的不同方式,如傣族人民利用竹子幼秆烧制的竹筒饭,不但香味可口,还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傣家竹筒饭是具有深厚文 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竹筒饭,又名香竹饭 ,做法简单易行。竹筒饭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等众多民族经常做的一种风味饭食,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其他民族喜欢吃普通竹筒饭。做竹筒饭,先准备好新鲜的香竹竹筒,然后把泡好的米装入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用鲜叶子把口塞紧,然后放在火上烧烤 竹筒饭是傣族食品,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又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大米做饭的方法是或焖或蒸,但在云南边疆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中还流行着一种用竹筒烧饭的特殊方法。 分类编辑 播报 竹筒饭,分为普通竹筒饭、香竹糯米饭两种。 竹筒饭 竹筒饭 普通的竹筒饭,哈尼、拉枯、布朗、基诺族群众都常煮食。人们上山劳动或外出狩猎时,常砍下一节鲜竹将米装进其中,加上适量泉水,放在火塘上烧煮。待米饭煮熟后,将竹筒带饭砍成两半,或四半,各端一半食用。那竹节不仅代替了锅,也代替了碗。煮得好的竹筒饭,米饭软而适口,还带有一股特殊的香气,别具一番风味。 香竹糯米饭,傣语称为“考澜”,又称为埋考澜,即糯米香竹煮制。用以煮饭的糯米香竹,应是幼嫩之竹。这种竹子一般只有酒杯般粗,竹节约长40余公分。其外包裹着一层雪白的糯米香竹竹瓤,用手握而不会粘手,可随意分段食用。 用糯米香竹煮制的糯米饭,方便携带,在10小时内不会变硬返生,可热吃亦可冷吃,米饭香软可口,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民族文化生态食品竹筒饭受到市场青睐。利用香糯竹烧制竹筒饭的传统来自这些少数民族的先民,他们具有守猎的习惯。为了简便,上山打猎不带锅灶炊具,只带米即可。 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深山密林到处都是野生香竹。做饭时就地取材,砍下竹筒,将泡好的米装入其内,并加入适量的水,用鲜叶子将筒口塞紧,放在火上烧烤,当竹筒表层烧焦后,筒内米饭即熟。食用时用刀或手将竹皮剥开,米饭被竹膜包裹,米粒香软可口,清香扑鼻,堪称一绝。同时,遍地的野菜采来也可用竹筒烧出美味鲜汤。 香糯竹(Cephalostachyum pergracile)是唯一的一种最好的用来烧制竹筒饭的竹子,是云南特有的珍贵稀有竹种。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机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特殊的天然香味;特有的香竹黄酮更具有抗衰老、美容养 颜等自然保健功效。其双层内膜将香米饭紧紧包住,特别方便食用。傣族用来煮饭和泡茶的竹子是禾本科的香糯竹,它茎粗约5厘米,竹节细长,壁内有一层香气扑鼻的竹膜。用竹筒煮饭时,先将香糯竹按节砍下,并保留一个节做竹筒底,把事先洗净并浸泡过七八个小时的糯米或紫糯米放入竹筒中,倒入一些清水,用芭蕉叶或竹叶塞紧竹筒口,把竹筒架起来在火上烧烤,当竹筒里的水分干以后,再放平用文火翻来覆去地慢慢烘烤,不久饭就可煮熟了。吃这样的竹筒饭又颇有些讲究,要先用刀刮去竹筒表面被烧黑的外皮,再用刀背轻轻地反复敲打竹筒,使竹皮与里面的糯米饭彻底脱离,然后用刀在竹筒口划几道小缝,并逐片剥去竹皮,这样就可以吃到一条由竹壁膜包裹着的糯米饭了。这样的糯米饭,新鲜干净,柔软味美,且香糯竹的清香与糯米的芳香融为一体,真是香气袭人,喷香可口,实在是令人垂涎三尺,但这却很难有机会享用,因为它往往只是傣家人招待贵客的美味佳肴。竹筒泡茶又略有些不同,开始是一样的先将香糯竹按节砍下,并保留一个节做竹筒底,然后把茶叶放进竹筒中用文火慢慢地烘烤,当竹筒中冒出香味时,用滚烫的开水冲进去,最后将茶水倒出来。这样的茶水,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四溢,细细品之,苦中返甜,回味无穷,令人口齿清爽,心旷神怡。1951年,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用竹筒饭招待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教授。当时,蔡老这样评论竹筒饭:“对竹子的利用,堪称无双。先作锅,后作碗,再作柴烧,最后又作植物的养料,真正做到了就地取材,材尽其用。” 烧饵块 饵块有两种型式,一种是如砖头样子的方块,买回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切片切条,可炒煮烤来吃。另一种是方形或园形片状的,仅用来烤着吃,是昆明人传统的早点。在昆明街头,几乎每个拐角都有卖烧饵块的摊子。 小锅米线 是昆明人非常喜欢吃的一种米线,它也是昆明的特色小吃。这个米线的做法非常特殊,在炭火上用小火熬沸,在里面加入鲜肉和米线,在云南省米线是非常有名的,也深受云南人们的喜爱,而且米线的吃法很多。 炸洋芋 无论是正餐、夜宵还是午后零食,昆明人都在吃洋芋。昆明炸洋芋就是土豆切成条在油锅里炸熟,拌上调料。调料很讲究,有酱、卤腐汁、葱、香菜、折耳根、薄荷、辣椒等,各家都拌出自的风格但都少不了辣。 台湾火锅冰 开在南强街的临江门洞子火锅店的这碗甜品,配料都是台湾的甜品师亲手制作!明明是冰饮,却有一盏小火慢慢加热,冬天吃这个暖到心头! 无骨糯米鸭 人类在油炸食品上的想象力是无穷的!鸭子是完整的去除骨头之后,再填入糯米,再卤再炸,鸭肉香酥有回味,里面的糯米也是掺了黑芝麻、苏子等香料!不过这个要趁热吃口味才佳!
烤乳扇和烤乳饼 乳扇可藏数月,便于远途运输,远销东南亚各地,很受欢迎,馈赠亲友别有新意。如果你到大理,走到街头你随处都可以买得到,新鲜乳扇或烤乳扇。乳扇是鲜牛奶煮沸混合三比一的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而成。应是一种特形干酪。乳扇可作各种菜肴,凉拌、油煎、烧烤皆可。其名菜夹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其他套炸、椒盐都别具一格。 桃仁夹沙乳扇是白族风味菜。将乳扇回软,去掉扇耳,摊开。把桃仁用沸水烫后去细皮,下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沥干油,将洗沙、白糖、玫瑰糖 、火腿末入碗拌匀。鸡蛋液加水淀粉成蛋糊,制成蛋松。乳扇铺在墩上,摊上洗沙馅。锅上火注入油,烧至三成熟,用筷夹住乳扇,边炸边滚至筒形, 呈淡黄色。桃仁夹沙乳扇,酥脆香甜,奶香异常,富于营养。 云南有两种特有的乳制品:乳饼和乳扇,乳饼类似于内蒙的奶豆腐但质地更紧更细,乳扇则是牛羊奶上面那层油也就是奶皮做的,外观很像油豆皮。乳饼多煎和蒸来吃,吃咸味是道菜,乳扇油炸撒白糖当菜。烤乳扇撒白糖、刷炼乳、果酱、巧克力酱等,吃甜的是零食。
官渡粑粑 云南人把饼子叫粑粑。昆明有一个官渡古镇,这里有很出名的官渡粑粑。在官渡古镇热闹的街上,似乎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个粑粑,成了古镇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官渡粑粑就是烤熟的普通发面馅饼,里面的馅是炒香了的胡麻和苏子拌了糖,胡麻和苏子非常香。 官渡区人民政府还为它写了一首诗:你一定听说过 官渡粑粑…吧? 小小馅料 包罗万象 有人偏爱胡麻,辛香有劲 有人喜欢花生,香中带甜 也有人习惯普通的白饼出锅, 因为,那就是平凡的生活 没办法 小时候为了吃它,经常被胖揍 长大后发现,父母已是满鬓白发 而粑粑,还是那个粑粑。 它是就近方便的早餐 也能作茶点消遣午后时光 它曾是赶路人充饥的干粮 也是无数老昆明的记忆时光 啊,我挚爱的 官渡粑粑
汽锅鸡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流行在滇南一带。相传是临安府(今建水县)福德居厨师杨沥发明的吃法。那年皇帝巡视监安,知府为取悦天子,发出布告征求佳肴,选中的赏银50两。杨沥家贫,老母病重,为得重赏,他综合了当地吃火锅和蒸馒头的方法,创造了汽锅,又不顾生命危险,爬上燕子洞顶采来燕窝,想做一道燕窝汽锅鸡应征。不料汽锅被盗,杨沥被问欺君之罪,要杀头。幸而皇帝问明真相,免杨沥一死,并把福德居改名为“杨沥汽锅鸡”。从此汽锅鸡名声大振,成滇中名菜。那时汽锅鸡的做法很简单,但味道很醇正。 汽锅的前身是陶制火锅。汽锅鸡的前身是杨林鸡。早年,云南杨林。建水等地用名贵药材冬虫夏草偎仔鸡,叫“杨林鸡”,煨鸡的陶制火锅叫“杨林锅”。杨林锅产于建水,建水陶器已有千年以上历史。在清代,陶工师傅潘金怀用红、黄、紫、青、白五色陶土烧结成彩色陶器。一九二一年,有一个叫向逢春的陶工,继承了他家祖传的手艺,创制了烹任用汽锅。就这样,“汽锅鸡”取代了“杨林鸡”。汽锅现由云南省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大量生产。人们形容建水陶“明如水,亮如镜”,“体如铁石,音如磬鸣”。六十年代周总理出国访问,曾携带建水紫陶汽锅、花瓶作为礼物赠送外国朋友。 解放初,时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龙云(解放前称“云南王”)用滇味佳肴“建水汽锅鸡”宴请中央领导,受到毛主席夸奖;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安排的国宴中就亲点了滇味名肴“汽锅鸡”。开宴时,揭开盖子,热汽扑面,香溢四座,鸡肉滑嫩,汤鲜味美。麦麦桑,味道太巴适了!据说尼氏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对其美味佩服得五体投地,赞道:“味道太鲜美了,真想连整个汽锅一起吃进去!”国内外媒体竞相报道,为我中华增光添彩,传为一段佳话。 制作方法 蒸汽锅鸡的餐具要用建水的土陶汽锅味道才正。建水汽锅外形古朴,构造独特,肚膛扁圆,正中立有一根空心管,蒸汽沿此管进入锅膛,经过汽锅盖冷却后变成水滴入锅内,成为鸡汤。两三个小时后,肉粑骨离,便可食用,鸡块鲜嫩,汤汁甜美。 烹制汽锅鸡,鸡种要选择本地土鸡,而且鸡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太肥不行,太瘦也不行,肥太腻,瘦了又显腥寡,用刚要下蛋的嫩母鸡或和刚开叫的小公鸡最好。作料很简单,只有几片生姜、几根小葱、少许胡椒、精盐。吃时候要将葱姜拣去,只留其味逼腥,清新适口。 不知从何时起,也无法考证是何人,在汽锅鸡中配入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三七”、“虫草”、“天麻”,使鸡汤更有营养,还有润肺、补肾功能,对冠心病、虚弱贫血症有显著疗效,成为滋补佳肴。此后汽锅鸡声名愈盛,到昆明的外地人都要一尝方休。近几年,云南地区利用汽锅烹制的鸡肴越来越多,主要的有“虫草汽锅鸡”“人参汽锅鸡”、“田七汽锅鸡”等十几种,它们既是美味佳肴,又是食疗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