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文化
在大理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满山遍野的茶花争先开放,争妍斗奇。在大理,山茶栽培的历史悠久,南诏、大理国时期,茶花已成为庭园重要的培植品种,在元明时期更加的盛行。 在大理有很多的茶花在现在也是是难得一见的。就如:以雪白蕊瓣的“雪狮”最为罕见,枝叶并茂,楚楚动人。当然还有其他的茶花也是一样的,都各具风姿。
大理自古即以“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景著称。 下关风是指位于垭口,每当到了风季时期狂风便会呼啸着穿街扫巷,但是一出下关,就风平浪静,不见稻浪;对于上关花的解释则是:因为山茶花在每年的十二月开放,每朵花有十二个花瓣,并且花是白色的。 大理因苍山山势雄伟,山高,所以山顶的积雪是长年不化,银装素裹的苍山在远处看着更加的璀璨夺目,这就是对于苍山雪的解释;洱海与苍山相望,在洱海游玩最好就是划船,洱海清澈如镜,每当到了有星星的夜晚,会看见苍山银光闪烁,洱海波光粼粼的,这就是大理四景中的洱海月。
大理在历史上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它也是云南早期文化的发展中心,早在南诏时期,大理的文化已相当发达,崇圣三塔便是大理古代文化的象征,也说明了大理是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大理更是有“经藏之都”的美名。
白族又称白子、白尼、勒墨、那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白族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也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节日。现在在白族都还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例如每个村寨基本保留着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建筑形式。
鉴赏
-
白族音乐
白族音乐洞经古乐原为一种道教音乐。在明代时期由内地传入西南。随后,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之中,这种道教音乐慢慢地为西南少数民族所接受,并逐渐融入了民族音乐与乐器,最终形成了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洞经古乐。
巍山洞经音乐与大理洞经音乐为洞经音乐的两个分支。巍山洞经音乐融入了南诏音乐的古典与庄重;大理洞经音乐融入了白族民乐的优美与动听。虽然音色之中偶有区别,但是在乐器方面同采用了笛子、锣、鼓、二胡、三弦、绕、铃子等为伴奏。 -
白族扎染
扎染为白族的传统工艺,历史相当悠久。用蜡刀将蜡涂于土布之上,旋即用棉布在土布的不同部分捆扎,随后入染料浸染。晾干之后,去掉捆扎的棉布,土布之上就会留有图案各异的扎痕。由于棉布捆扎部位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图案,因此扎染手法多样,变幻无穷。由扎染土布制作的产品非常丰富,如: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等等。
-
白族民居
白族民居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