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西北民族服饰与中原服饰交融

以契丹、女真、蒙古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虽然和汉民族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但是,旷日持久的征战以及人主中原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关乎国计民生事务的处理,使这些少数民族在建国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无暇去仔细考虑服饰方面的更新问题。于是,在儒家文化积淀了上千年、“郁郁乎文哉”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一种边陲少数民族特有的、带有浓厚原始遗风的服饰时尚:存自然,去雕饰。这种时尚与中原地区旧有的广衣博带、华冠高髻、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传统服饰风格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一种胡汉并存的着装效果。

这种情况首先表现在头饰上,对头饰的重视是中原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显着特征,从先秦时期的男冠女笄,汉代的扎巾护发,到唐宋时期的幞头和盖头,汉民族对头部的修饰历来是朝着保护性和审美性并重的方向发展,并逐渐成为显示一个人地位和学识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身份越高贵,学识越丰富的人,其冠帽也就越讲究、越繁琐;反之,犯罪之人是绝不能。戴冠的,如果其罪当死,不但不能戴冠,甚至连头发也要剃掉。所以在汉民族旧有的服饰观念中,摘冠、剃发无异于奇耻大辱。西北少数民族则没有这些讲究。一般男子的发式,按契丹族的习俗要将头顶中部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个鬓角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此发经年不剃,长可垂肩;也有的在前额再留上一排短发,并且可以贯通到两鬓;也有的将头顶全部剃光,只在某一侧面留上一绺长发等等。

女真、蒙古族虽然都有辫发的习俗,但辫发的式样却大不一样。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西北少数民族男子的基本法式习惯:剃头,留辫。与中原地区为了完好保留头发的留辫不同,少数民族的留辫是先将头顶部的一些头发剃掉,然后将脑后的头发部分剃去,前额处或者剃光,或者修剪成条型、桃形、尖角型的刘海儿,然后再将左右耳际的头发辫成辫子,或结环下垂至肩,或在脑后相交,辫成更粗的辫子。总之,西北少数民族服饰以其简朴实用、随意无束、方便灵活,在充分体现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粗犷、坦直、豪放性格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更加适合人性本身,绝少拘谨与顾虑的东西,这对于深受各种礼俗压抑的中原汉民族来说,具有着巨大的心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