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染色工艺。大理市周城镇、喜洲镇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是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产品畅销国内外。
传统扎染的主要步骤包括扎花、浸泡、染布,晒干、拆线、碾布等,其技术关键是花手法和浸染工艺。扎花工艺非常繁杂,每一块扎染布上的纹样都采用了不同的扎花针法,有扎、撮、绉、捆、缠、绕、折、叠、缝、挑等。由于要反复浸染,必须经过多道工序,有时几天才能染好一匹布料;染布颜色的深浅除了与浸染次数有关外,还与浸染技术、染料的配放、晾晒、气候等有关。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为其主要工具。扎染品种繁多,图案丰富,多表现吉祥美好寓意,主要有花草植物、鸟兽鱼虫、图案图形、自然景物、字体符号等。超过1000多种纹样图蕴含着白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
四季花开的鹤庆,有着众多绚烂的色彩,铺满田野,染透山林,或清新淡雅,或艳丽迷人,而在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景色中,有另一种绚丽也同样打动人心,这就是鹤庆的甸南刺绣。
民风淳朴的鹤庆甸南,刺绣一直是民间传承的重要文化。丝线间的五彩斑斓,针脚中的细密心思,造型里的浓浓深情,穿戴上的深深寓意,甸南刺绣用无声的精美,讲述着生活的艺术。
甸南刺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一种是小孩的用物,如虎头帽、虎头鞋、围嘴、站腰、绷子、腰靠等,另一种便是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新娘装。
鹤庆甸南白族新娘装独具民族特色,做工考究,颇有晚清宫廷服饰韵味,色彩明丽,黑与红的基本色调,宽松大方的款式特征,彰显雍容华贵、端庄大方的闺秀之态,使娇羞的新娘更加楚楚动人。
云南自古有“金属王国”之称,滇西的银矿、铜矿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大理州为典型代表。鹤庆银器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历史悠久。
云南银器制作技艺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深受世人称赞。
走进新华村,基本上是“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产品畅销国内外。在滇西主要旅游风景区丽江古城、香格里拉县城、大理蝴蝶泉、三塔寺和昆明等地都有新华村的手工艺品销售。
木雕(剑川木雕),云南省剑川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剑川木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清代学者张泓在其《滇南新语》中记述:“滇之七十余县及邻滇之川黔桂等省,善规矩斧凿者,随地皆剑民也。”可见当时剑川木雕木匠之众多,流传之普遍。剑川木雕充分展示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文化涵养,将原有的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木雕的细腻、精巧等糅为一体,成为中国木雕重要派别之一。
剑川木雕的造型内容主要为花卉、动物、人物造型相对较少。花卉造型较为写实,但木雕在构思及布局设计上都显示了较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花卉造型也有含蓄抽象的,而且多与动物联系在一起,布局疏密得当,显示出匠心独具的表现力。
凤羽砚产自云南省凤羽镇。具有悠久的加工生产历史,自元末明初开始生产,已有400多年。凤羽砚台具有易于磨墨,光泽深沉,涵养水分,砚盖凝珠,有墨不腐,磨出墨汁流利铮亮等优点。曾被《中国书画报》作为名砚介绍。是云南十大非遗技艺之一。
凤羽砚砚石取自凤羽鸟吊山北麓,因北麓背阴,砚料质地柔软、细腻、水分饱和度高。石色墨黑纯净。石质细腻柔和,被称为“墨石”。墨石制作出的砚台砚盖凝珠,有墨不腐;写出来的字有自然的光泽,历久不变;磨出墨汁流利铮亮等优点,可与中国四大名砚相媲美。
砚台虽小,却功力精深。一方砚台,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茶叶生长。沱茶历史悠久,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沱茶生产是一门特殊的技艺,百余年来,白族人民用这种技艺生产的产品曾经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在一百多年来的各民族友好往来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