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经典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1959年,一部《五朵金花》,使无数人神往苍山洱海风光,阿鹏和金花身穿的服饰所独具的民族风情亦让人着迷。
白族有着尚白的传统,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筒裤,系拖须裤带,脚穿剪刀口布鞋,有的还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金花的穿戴则沿袭得比较完整。基本款式由包头、小领或无领搭襟旁扣内衣、领褂、有飘带的围腰、直筒吊裆裤、绣花布鞋组成,还常佩有精美的手帕、荷包、口弦包等饰件。
白族服饰按照生活环境的不同,主要分为坝区和山区两大类。坝区白族服饰分别以大理市郊和洱源、鹤庆一带白族服饰为主要代表,色彩搭配对比鲜明,简洁明快,挑花精美,装饰繁而不俗。
鹤庆白族服饰主要集中体现在女装,男装已基本汉化。其女装在审美观念上比较务实,不刻意追求服饰的绚丽多彩、豪华富贵,而是简洁、庄重、淡雅、朴素,在大理白族服饰中独树一帜。
头饰头戴色彩鲜艳的绣花头巾,绣花头帕上端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将发辫盘绣花头帕外,缠以大红绒线,形如满月,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下装:下穿白色或蓝色滚边长裤,裤腿边镶宽窄花边,花边上面绣各类花卉图案。脚穿绣花尖鞋,又名“白姐鞋”(“柏姐鞋”),鞋面为红、粉、绿、黑等色,绣有艳丽的花纹。配饰:钮结处再挂一串银饰,非常醒目,与服饰的色彩搭配很协调。红多了显得艳,红少了又有点素,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堪称点睛妙笔,因此被称为“一点红”。
剑川白族服饰是白族的传统服饰之一,主要流行于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三河村。其服饰特色鲜明,以妇女服饰为代表,色彩艳丽,与大理金花服迥然相异,独具特色。
剑川白族服饰的中老年妇女头巾常用黑色、靛兰布料,边挑白色花线,多块相叠制作而成。少女服饰色泽鲜艳,靓丽大方。少女头巾色彩艳丽,包层较少,顶部扎制成喜鹊尾状,配以鲜红或五彩绒线垂肩缨穗。上装内衣、外衣颜色不同,外衣袖筒置精细袖圈,外着无袖领褂,内外衣均前短后长。下装宽裤口大裤档,并系精绣围裙,显得潇洒明快,干净利落。背披为千层布纳制,下摆为白色绵羊皮,由于与丽江接壤,亦有加缀披星戴月形式的环形装饰。挂巾为配带饰物,由10余块颜色艳丽的须边方巾相叠而成,方巾上挑有精细图案,一角系于腰前领挂布扣,下摆自然垂至腰部,别进围裙。
南涧传统的苗族服饰,均用多色麻线制作而成。在苗族服饰中,最让人新奇的是女人的头饰。苗族姑娘,习挽犄角形单发髻于头顶,并将髻编于左或右。束发常用纱、绸带,不同的苗族支系,采用的纱、绸颜色和花纹也有所不同,有的还佩戴系有“百家锁”的银项圈等。已婚妇女,一般都行编发,并将发辫沿头顶边缘绕起来,而且多以弯月形的梳子卡插于发盘顶心。
苗族男人的服饰,比女人简单,上衣为对襟短衣,下着裤子,一般也以短裤较多,头饰多为半球形布帽或顶发外露的青色小包头,但都有精制彩绣垛边。大量使用饰物和刺绣,是苗族服饰的最大特色。
彝族是弥渡的世居民族,近三万彝族群众主要聚居在弥渡境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弥渡彝族和周边民族不断融合,并最终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而这个过程大多保留在了他们的服饰之中。
彝族妇女腰际佩挂挎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还佩戴金、银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镶着宽边的对襟圆领黑衣裤,外套绣花或彩布坎肩,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又有美饰作用的“盖盘帽”。小男孩戴虎头帽。小女孩戴鱼尾帽。未婚少女不梳高鬓,发辫从帽下垂于背。
洱源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与丽江地区基本相同。妇女身穿宽腰大袖、前幅短、后幅长及胫的镶边女袄,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下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腰,背披七星羊皮。七星羊皮俗称“七星坎肩”,即羊皮背面上方钉有并排的7个圆布圈及垂穗7对,圆布圈上用金线和彩色丝线绣成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人民勤劳耕作的美德。鞋子为缕口丝绣尖鼻花鞋。未婚妇女头发梳成辫盘成圆形,已婚妇女梳发髻于头顶。戴上称为“古井”的圆形沙帕。妇女都喜爱戴耳环、戒指、银镯或玉镯等作为饰物。
男子着青布大襟,短裤,头戴羊皮毡帽,裤脚用白布绑腿紧扎,脚穿藏靴,外衣多是氆氇长袍,腰系长毛布带,袒右衽,腰间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