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白民族内部唯一共同的节日。节日前夕 ,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火把用山上砍下来的松树制作而成。费用由当年生小孩的人家负担。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夜幕降临时,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列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彻云霄,场面壮观。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就会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
哑巴节是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大营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在大营七宣村隆重举行,相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通过跳哑巴,为彝族人民辟邪免灾,保清吉平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大营彝族哑巴节演绎着一个动人而美丽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七宣村里有一美丽善良的哑女,为帮助村民,四处乞讨,求医求药,哑女的这份善良和纯朴感动了龙王,并被龙王相中纳为妃子,于是龙王和哑女一起帮助村民渡过了难关,医好了疾病,还给村民带来了风调雨顺和平安吉祥。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哑女带着龙子龙孙回村看望村民的日子,为了纪念龙王和善良的哑女,七宣彝族人民便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定为哑巴节,祈盼哑巴节能让彝族人民世代平安吉祥。
“绕三灵”是大理洱海西部白族乡村的一种游春歌舞节会,它既包含着对神灵的朝拜,又充满着以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的纵情歌舞,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俗活动。白语称为“拐上哪”,“拐”是游逛的意思,“上哪”为古白语表述情爱活动场所的专有名词,现代语言中没有准确的对应词汇,故有人将之汉译为“绕山林”或“绕桑林”,其实该活动与山林、桑林都没有直接关系,而从其游逛活动必经的“佛都”、“神都”、“仙都”三大寺庙,译作“绕三灵”较为符合此项活动的实际。
绕三灵会期为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共三天。“绕三灵”活动的特点,除了向本主神灵祈求风调雨顺的内容之外,主要在于其歌舞活动所表现的男女情爱无所顾忌,放达不拘。每个歌舞队列领头者均为男女巫二人,他们以一手共执一株齐人高的树枝,另一手分别挥舞牦牛尾和花手巾,边舞边唱,引领着队伍缓缓前行
南漾濞傈僳族刀杆节主要流传于大理州漾濞县漾江镇一带,傈僳族爬刀杆,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办。活动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
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下火海”仪式,他们赤着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蹦跳翻滚,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表演“上刀山”,他们把锋利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头上,扎成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各种高难动作表演。
大理三月好风光。金黄的菜花,油绿的小麦,头顶白雪的苍山,碧蓝澄清的洱海,组成一幅彩色斑斓的画面。在这飘然欲醉的季节,滇、川、藏及周边国家的商贾和游客云集大理三月街,民族名特产品荟萃。各族人民载歌载舞,青年男女跳起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老人一对对扶着柳树枝起舞;到处耍龙舞狮,跳麒麟凤凰舞、白鹤舞;唱白剧、大本曲、吹吹腔。白族一年中各种节日的舞蹈全部在三月街中展出,让人大饱眼福。对歌台装饰得五彩缤纷。脆生生的歌声,唱得迎鸟落枝。
三月街,最有趣的是赛马。这儿赛马都不兴装马鞍,骑手只能左手抓住一绺马鬃,用双腿保持平衡。毛色各异的高马矮马,匹匹扬蹄如箭,狂逸奔突。观看的人们不断地发出惊呼声或啧啧惋惜声,亢奋之情使赛马场变得万分的热烈。在歌舞升平,赛马激烈之中,商潮滚滚,生意红火
剑川石宝山歌会是大理州剑川县一项流传久远、规模盛大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剑川石宝山举行。歌会期间,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纷至沓来,聚集于此,弹弦对调,以歌觅偶,以川流不息的数万人上山,随心所欲地唱曲对歌而著称于世,代代相袭,被誉为“白族歌城”。歌会流行的剑川白族调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石宝山歌会以即兴对歌为主,弹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觅偶等活动融汇为一,展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征。歌会上所流行的白曲已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充分体现了民间广泛参与性、滇西北民间文化艺术集散地的代表性及民族风情集中展现的丰富性特征,具有“万人对歌,白曲盈谷,山欢水笑,纵歌纵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