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有些民歌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 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 。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广为流传。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习称“山花体”。每首歌词 皆8句(其中第1句为衬词)或7句为一段。8句歌词的字 数是7775、7775;七句的字数是 775、7775。有时句中 字数有所增减,但都属于“山花体”的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组成,第2乐段是第1乐段的 变化重复。
白剧是流行在云南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它包括吹吹腔和曲艺大本曲发展而来,同时融进部分白族民歌、舞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吹吹腔与大本曲剧合流为白剧。
白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民族特色浓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博采众长,逐步成为一个完整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既能演出传统古装戏、新编历史剧、民间故事剧,又能演出现代戏和歌舞剧。在广大白族地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全国各种艺术赛事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是白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艺林中独一无二的一个珍品。
白剧剧目丰富,大约有400多个。音乐独特,有“三腔九板十八调”声腔体系。传统戏有《火烧磨房》、《杜朝选》等400余个;新编、整理、改编的近百余。《阿盖公主》、《情暖苍山》、等20多个大小剧目曾获国家级奖励。
弥渡民歌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活化石,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萃取本地和外来艺术文化精髓,逐渐形成了今天形式多样又特色突出的弥渡民歌。
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情感,以音乐体裁来划分可细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和风俗歌几种类型。山歌主要用树叶和竹笛伴奏,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对唱,《小河淌水》、《弥渡山歌》、《放羊调》、《密祉调》是其中的代表作。
弥渡民歌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活化石,它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萃取本地和外来艺术文化精髓,逐渐形成了今天形式多样又特色突出的弥渡民歌。每年正月十五,文化部门还会在铁柱庙举办盛大的“赛歌会”,让弥渡民歌的薪火代代相传。
南涧“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南涧“彝族跳菜”主要有“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两大类。“宴席跳菜”也称“席间跳菜”或“实地跳菜”,是当地彝族群众在结婚庆典、新房落成、迎接贵宾、给老人祝寿等重大喜庆场合,宴请宾客,为增加喜庆气氛而跳菜,讲究“吃着并快乐着”。另一类是“舞台跳菜”,根据表演地点或舞台大小又分为“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舞台跳菜”即舞台上表演的跳菜,演员通常在20人左右,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声音高亢明亮。而“广场跳菜”演员少则几十人,多则可达几百人,气势恢宏、整齐和谐。
如今,南涧跳菜已经不仅仅是民间办宴席上菜时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使之与国际国内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成功接轨。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之一的滇僰已将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之纹饰中有铜鼓舞、芦笙舞、羽舞、鹭舞、盘舞、盾牌舞等等。
白族舞蹈较多,按活动性质划分,有娱乐性、祭祀性两大类。娱乐性舞蹈有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模拟动物舞、兵器舞等;祭祀性舞蹈有羊皮鼓舞、手巾舞、碗箩舞、耍花舞、灯盏舞、巫舞等。其中霸王鞭、八角鼓舞、龙狮舞流行最普遍。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 “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
白族三道茶是大理白族民间礼宾待客的一种重要的传统礼俗,历史悠久,早在唐樊绰《蛮书》就有记载“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惯。从制作,到敬茶、品茗,有着一套颇为讲究的仪式,现多以融合白族传统歌舞形式呈现。细酌慢饮,宾主情谊,尽在茶中。头道茶,经过土陶罐中文火的熏烤,香中带苦,故名苦茶。二道茶,配制时加入了核桃仁片、烤乳扇和红糖,味甜带乳香,故名甜茶。三道茶中放入了花椒、姜片、桂皮,集麻辣、香甜、茶香于一体,故名回味茶。大理白族三道茶,融进白族人对生活的解悟和智慧,“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意味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