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内容简介
散文集《我与地坛》中收录的每篇作品都是史铁生从内心出发,描写生活中的自己,抒写自己心中的生活。他在一篇篇文章中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有生活的经历,也有内心的经历;他剖析自己对生死的看法,对世间不完美的残废、愚钝、苦难、丑陋的解析。《我与地坛》如一曲深沉的生命咏叹,情感深厚,哲理含蓄,语言隽永;《记忆与印象》如一部悲欣交集的人间戏剧,主旨深刻,京味浓郁,动人心弦;《好运设计》执着于叩问众生命运的谜题,抽丝剥笋,娓娓道来,睿智幽默。
作者简介
史铁生,北京人,生于1951年1月4日,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赴延安乡村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曾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他于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扶轮问路》等,曾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两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老屋小记》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以《病隙碎笔》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及华语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
作品鉴赏
在散文《我与地坛》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在地坛这座古园中的所见所闻,而且也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在其中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抒发自己对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全篇的语言极富哲理性,正是这种哲理性的文学语言在无声地言说着作者的精神世界。如“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在告诉人们人的一生或长或短,但终逃不过死亡这一最终结局,就是在通往这一确定结局的道路上,不同的人却会有不同的态度与选择。在应该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进行怎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上,作者通过感悟与思索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每个人在面对死亡时都应该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而对当时尚没有从心理上完全摆脱残疾阴影的作者而言,死亡的到来似乎也就意味着无休止痛苦的终结,而这种终结就如同节日一样让作者感到释然与解脱。
作者还在文中对地坛这座古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与激情的描写与刻画,可以说在这些事物上寄托着作者最为浓烈的感情,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如作者对地坛园子里草木生长的生动描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草木在用生长的声音向作者诉说着生存的欢愉,使作者能够感受到这种生命盎然向上的蓬勃动力,由此可见他对生活所充满的热烈情感。全文中还充盈着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眷恋之情,每每读起这些饱含人间至情的文字,相信每个人都会为之感动不已。特别是在文中的第二部分,作者用蘸满悔恨与泪水的笔触生动刻画了对自己始终牵挂,无言中透露出关心与急切心情的,既普通又伟大的慈母形象。
散文《记忆与印象》是史铁生的生命时光的拾零和整合。读者倾听着作者讲述自己从诞生到童年的那一段诗意而“痴迷”的生命时光。作者在文中描述细致而不零碎、平凡而不平淡的生命景象:诞生了一“丑”东西的医院,让“我”能“站”得更高的土炕,北京的普通四合院,那场及时、罕见的大雪,母亲无言的伤心,奶奶流露着欣慰的言语,在风中舞蹈流动的阳光,清朗、欢欣的天籁之音,以及那条细长、规整的小街。这一切构筑成了史铁生生命开端的几乎全部的内容。作者叙述的视角是这样的:“进人一种情况(诞生)”——眺望窗外的世界——走出屋门——走进院子——来到小街。读者渐渐懂得了史铁生的生命世界了。
接下来,史铁生讲述了他的“美丽的忧伤”。50年的生命历程,还不足以让一位智者参透他的“轻轻地来”,那个“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的“复杂世界”仍然在窃笑,那个“站”在门前台阶上眺望的孩子是我吗?“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儿去了?”“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史铁生困惑了,读者也开始不知所措了。那“美丽的忧伤”正轻轻地或像金属般坚硬地刺痛着每一生命个体的“记忆与印象” 。原来记忆是一条可以回溯的生命之河,它流逝但不等于“一去不复返”,“朝花夕拾”,人们正慢慢地航进在开满鲜花、缀满香草的生命“此岸”,“彼岸”还很远吗?“顺读” 和“倒读”的梳理过程终于到达了真相大白的时刻。“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这就是史铁生最想告诉读者的话,这就是文之“意”,文之魂。
双腿残疾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作者曾经也有过自暴自弃,甚至消极避世,在地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任由光阴流逝。但最终,他还是在颓然的生活与苦痛的生命里,找寻到了心灵的慰藉,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生与死,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剩下的只是怎样活的问题。在注定的结局里,每个人甚至花虫鸟兽都以独特的形态活着。生命的旅途充满了未解之谜,没有人有正确的答案,但每个生命都能用心去感悟路上的风景。曾经以为很重要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沉淀,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很轻,很轻。因此,试着接受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才能更加安然地前行。
作品影响
教育层面
2020年12月,《我与地坛》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图书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