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简介

宫崎骏1941年出生于东京都文京区,毕业于杉并区立永福小学校、杉并区立大宫中学校、东京都立丰多摩高等学校及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在四个兄弟中排名第二,父亲是宫崎家族经营的“宫崎航空兴学”的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战时疏散,举家迁往宇都宫市和鹿沼市。他所在的家族经营一个飞机工厂,属于军工企业,所以战争后期物质匮乏中也能保持颇为温饱的生活,宫崎骏度过了相当自由的幼年生活。然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宫崎骏却意外地对家族的特权产生了怀疑。宫崎骏的父亲告诉他,其实宫崎家族生产的飞机尾翼根本不符合标准,全是些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临时女工制作加工的,只需贿赂下军方管理人员,产品就可以蒙混过关。这些在大人们看来无可厚非的把戏,却在宫崎骏的内心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引发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影响了他之后从事动画导演的创作风格。宫崎骏自幼由于身体不好,故不擅长运动,也因此对静态的绘画很有天分,特别对于飞机感到兴趣,并成为终身的爱好。

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宫崎在打破手冢治虫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从《哈尔的移动城堡》回溯至开始便可以非常客观的承认:宫崎骏是日本动画产业的中流砥柱,一个最优秀的折中主义者,从手法来看,它的艺术语言一点也算不上前卫,他一直是在别人的实验基础上耐心打磨,然而就是这样,他的技巧反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或许宫崎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他明白要想让世人警醒,那他的语言反而要温和,因为过分刺耳的呐喊有时会让脆弱的人类掩起耳朵。或许宫崎骏吃了折中主义的亏,那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耕耘者,但宫崎骏更多的占了折中主义的便宜,他成了一个收获者。其次,他完美的把握了现实和想象的平衡,他让人知道想象世界的美好,一切如天花乱坠。

看他的作品,就好像在人类狭窄的后脑上开了一扇广阔的天窗,让人不由自主的相信梦想的力量,因为梦想的存在是借以人与神比肩的理由。从开始以来的所有作品,宫崎骏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的脉络,最终都为了构建那个完美的宫崎骏世界而努力。

十年一梦

许多的人都是先闻其名,而后知其作,这种自己已经超越了作品而存在的人,有着一股神秘的魅力,让人趋之若鹜。

该片记录了2006至2010这四年的创作生涯展开,采用英文解说,其中涉及但不限于《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起风了》,以及其子宫崎吾郎的两部电影:《地海战记》和《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这些影片的幕后故事。

拍摄手法上,不同于大的摄制组的多机位,多视角的穿插描写,没有华丽的运镜,本篇由摄影师荒川一人手持摄像机跟随宫崎骏老爷子拍摄而成,全程第一人称,画面的剪辑手法也较为朴素,仅仅添加了字幕,这让该片的真实感在一个奇怪的方面得到了升华。

他有着所有创作者都会有的一面。在这浓缩了四年精华的四个四十分钟,你可以看到他一遍遍来回翻着分镜稿,暴躁地抖着腿,嘴里念着“真麻烦”“不对”边丢掉刚画好的分镜;对动画师说:“这里再加上三帧,这样看起来会更自然”;对波妞抱住宗介那一张分镜:“我寻找的线条一定就在某处,每根线条都有他该在的地方,只要能够找到,就能表现出‘紧紧抱住’的感觉。脚趾应该张得更开,她从来不穿鞋,因为抱得紧,衣服下摆被搂得向外翻起,这里要窄一些(来回翻着分镜图)。”

“你必须要不断地鞭策自己,直到把自己逼至极限,然后看看自己创作了些什么,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这么说。

这只是这四集的纪录片的不到三十分之一的内容。追求简约,但丝毫不简单,每一个画面都贴近生活,饱含创意;对每一个小动作的精雕细琢。有一颗炽热温暖的内心,并对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穷追猛打;对细节的极度苛刻,他在用自己的全力来完美他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完美他的每一个世界。要强,不屈,精益求精,饱含创意,坚持不懈。会在创作时感到愤怒,焦躁......这是所有创作者的一面,也是所有创作者最好的一面。

这就是整个纪录片的基调:一个近乎偏执的艺术家,一个活生生的人。

尾声:“我不想跟上世界的节奏,因为我还想让他们看到童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