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介绍

中国最早的诗歌

《诗经》是中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词的源头。《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又有《诗》、《毛诗序》、“诗三百”的称法。因西汉时把它奉为经典,就有了《诗经》的称谓。《诗经》的内容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为民歌,十五国风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后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的起点。

第一位文人诗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屈原。战国时代的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制了一种诗体,这就是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因此,楚辞又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是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骚”还与《诗经》中的“风”并称“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言诗的兴衰

在汉乐府诗中,开始夹杂一些五言诗句,这些虽然不能证明五言诗起源于哪里,但可以看出在西汉时,五言诗已处于酝酿期,至东汉应亨、班固、蔡邕等文人的出现,则代表着五言诗创作的开始,一般以班固的《咏史》看作最早完整的五言诗,而《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而这也为三国乃至魏晋五言诗的发展与成熟做好了铺垫。诗歌发展到六朝时代,五言逐渐成熟,而七言诗也在酝酿了几百年之后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而近体诗的出现,更是代表着诗歌从古风转向律诗。可以说,六朝时期,不仅仅是诗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更为唐诗的兴盛做好了铺垫。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诗人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陶渊明。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走向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着直接影响。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