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之乡————德宏

德宏文化史

德宏,全名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隶属于云南省,位于云南省西部,面积11526平方千米辖芒市、瑞丽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州人民政府驻芒市。“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面与保山市相邻,而北、西、南三面都被缅甸包围,故这五个县级单位当地人又俗称“外五县”


勐达光”(哀牢国)时期 周威烈王元年(前425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今保山盆地、汉译“乘象国”)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勐达光”。今德宏州属“勐达光”(哀牢国)的一部分。 傣语“勐”意为“地方或国家”,“掌”意为“大象”,“勐掌”即“大象之邦”或“大象之国”。“勐掌”就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乘象国”;“勐达光”就是《华阳国志》、《后汉书》等古籍记载的“哀牢国”。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朝征服“勐达光”(哀牢国)东面的滇(滇池一带)、昆明(洱海一带)、嶲(洱海以北)等国家和部族,在原“勐达光”领土上设置郡县、将势力延伸至“勐达光”(哀牢国),促使很多傣族先民越过怒江向西迁徙,德宏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汉朝(东汉)时期 47年,“诏达光”(哀牢王)贤栗率“勐达光”(哀牢国)各部族归附汉朝,“勐达光”(哀牢国)成为汉朝的附属国。之后,“诏达光”被迫将王城由“勐掌”迁至怒江以西的“勐缅”(腾冲盆地)。69年,“诏达光”柳貌再次率“勐达光”大小77个部族归附汉朝,汉朝将已占领置县、划入益州郡的原“勐达光”领土划出,加上尚未占领的“勐达光”领土设置永昌郡,归“诏达光”及永昌郡守共同治理。德宏属永昌郡治下的哀牢县(今德宏州及保山市的怒江以西部分)。“勐达光”(掸国)时期 76年,“诏达光”类牢起兵反汉,被汉朝平定后,“勐达光”残余势力转移至怒江以西地区,后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先在盈江、后在瑞丽)建立“掸国”,傣史仍称“勐达光”。德宏成为“勐达光”(掸国)的中心地区。“勐卯弄”(麓川国)时期 1312年,“勐卯”(瑞丽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头人(麓川路总管)混依翰罕兼并周边地区、建立“勐卯弄”(汉译“麓川国”),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汗法”。 思汗法通过武力和招抚统一了大多数傣族地区,“勐卯弄”(麓川国)的疆域西到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东北部)、东到红河流域(云南元江)、北抵青藏高原边缘(缅甸克钦北)、南到湄南河上游(泰国清迈)。德宏境内有勐卯、勐宛、勐腊、勐盏西、勐底、勐养、勐焕、勐遮放等“勐”级行政区,德宏成为“勐卯弄”(麓川国)的统治中心,也是傣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1659年,降清的明将吴三桂进驻云南,德宏众傣族“土司”归附清朝。清朝沿用明朝制统治德宏,保留德宏境内的傣族“土司”管理制度,德宏分属云南行省腾越厅和龙陵厅。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勐卯安抚司、户撒长官司(乾隆时由陇川分出)、腊撒长官司(乾隆时由陇川分出)隶属腾越厅;芒市安抚司、遮放安抚司、勐板土千总(原属木邦宣慰司勐板地、1899年清英勘界划归清朝)隶属龙陵厅。

主要世居民族

       2013年底全州人口共有106.78万人,其中傣族有33.73万人,景颇族有12.89万人,德昂族有1.32万人,傈僳族有2.62万人,阿昌族有2.84万人,佤族有0.09万人,汉族有51.5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比例为52%。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全州有许多民族居住,但主要的世居民族有傣族、德昂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

出版多有余

————————同心同行,心向党,美丽德宏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