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石林》
年代: 宋 作者: 刘一止
山行不用瘦藤扶,度石穿云意自徐。
夜过西岩投宿处,满身风露竹扶疏。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诗句的意思是:那蜿蜒的江水就如同铺在大地上的青色丝带,
那一座座山好似拔地而起的绿玉发簪。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和山峰分别比作“青罗带”和“碧玉篸”,
描绘了奇特优美的桂林山水,画面感十足。

 喀斯特地貌指的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
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其形成过程中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塌陷等机
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即石灰岩分布区。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
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渐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尤为典型,所以被称
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景观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两类:
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峰丛、峰林等;
常见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石笋、石钟乳、石柱)、天坑等。

亿万年前,桂林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石灰质,形成了很厚的石灰岩。
后来由于构造作用,海底逐渐抬升成为了陆地。
桂林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厚度大、裂隙多、岩性纯,
给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创造了地质条件。

桂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水量充沛。
桂林地区北、东、西地势高,中、南地势低,漓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
有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富集,使得桂林地区的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此外,桂林地区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与无机酸,具有了很强的溶蚀力。

由于石灰质岩石的破坏方式是溶解,所以不会形成大量的泥沙使水体浑浊,
这也是漓江水之所以清澈的原因。同时,这种破坏过程是水流到哪里,
哪里就受到破坏。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诗句的意思是:那蜿蜒的江水就如同铺在大地上的青色丝带,
那一座座山好似拔地而起的绿玉发簪。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和山峰分别比作“青罗带”和“碧玉篸”,
描绘了奇特优美的桂林山水,画面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