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臭鳜鱼
臭鳜鱼又称臭桂鱼、桶鲜鱼、桶鱼,腌鲜鱼,是一道徽州传统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所谓腌鲜,在徽州本地土话中有臭的意思。 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质鲜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俗名臭鳜鱼。制法独特,食而得异香。 制作过程有讲究,是把新鲜鳜鱼用淡盐水腌渍在室温25℃左右的环境中,用木桶腌制最好,肚皮朝上摆放,用山间青石头或河卵石压住,时经六七天后,鱼体便发出似臭非臭气味。然后入油锅略煎,配以猪肉片、笋片,小火红烧至汤汁浓缩而成。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又名四季豆腐,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种地方传统小吃,八公山豆腐起源于安徽的淮南地区,豆腐中质量最好的数淮南八公山一带 距今有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相传淮南王刘安为求长生不老药,在八公山下用八公山泉水、黄豆和盐卤制作灵丹妙药,结果仙丹未得,却无意中发明了豆腐,称之为“八公山豆腐”。 其晶莹剔透,白似玉板、嫩若凝脂、质地细腻、清爽滑利,无黄浆水味,托也不散碎。 成菜色泽金黄,外脆里嫩,滋味鲜美。李鸿章杂烩
相传1896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所以一到美国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菜宴请美国宾客。席间因中国菜美味可口,深受宾客欢迎,连吃几个小时外国人还不肯下席。此时总管向他禀告:“中堂大人,菜已吃完,怎么办?”李鸿章略加思索后说:“把撤下去的残菜混在一起加热,用大盆端上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外国人尝后连声叫好,便问菜名,李鸿章一时答不上来,只是说:“好吃多吃!”岂料歪打正着,“好吃多吃”与英语杂烩( Hotchpotch)发音相近,后来此菜便被命名为“李鸿章大杂烩“。 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安徽十大经典名菜。胡适一品锅
� 冬日里,徽州山区的一品锅是必吃的美食!它是火锅中的传统特色,又被称为“绩溪一品锅”、“团圆锅”!� 一品锅的制作方法可是相当讲究哦!先把各种原料和配料调制好,再用大铁锅分层铺好。底层是萝卜丝、干角豆、笋衣、冬瓜、冬笋等,称为“垫锅”。上面则是肉、豆腐包、鸭子夹、肉圆、鸡块、野味等,每一层都是一个花样,层次越高越好!� 烹饪过程也是关键!先用猛火烧开全锅,让它滚沸几分钟,然后用温火慢炖三四小时。不时用勺将原汤从上而下浇入,让味道渗透其中。这样烧制出来的一品锅,油而不腻、烂而不化,热而不烫,冷而不却,完美地保持了色香味的结合!徽州毛豆腐
徽州毛豆腐也叫霉豆腐,徽州地区传统名菜,是一种表面长有寸许白色茸毛的霉制品。相传元代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攻下徽州后,这一带百姓常以水豆腐犒劳将士。 因水豆腐送多了一时吃不了,天热,豆腐长出了白色、褐色的绒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谋士,此菜便又传回了徽州。 后经历代作坊多次改进制作工艺,形成现今的特色徽菜。主要做法是将豆腐切成块状,进行发酵的过程,使之长出寸许白毛,然后用油煎成两面略焦,再红烧。蜜汁红芋
蜜汁红芋以单炖、单焖为烹调特色,是安徽淮北地区传统名菜。是安徽筵席中色、香、味、形俱佳的著名甜菜。此菜汤汁晶莹,芋果桔红,熟后为半透明状,入口酥润,甜中带鲜。酒香稻草肉
酒香稻草肉,这是一道在红烧肉基础上加以改良的美食,颇具农家风味,一方方稻草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入口酥软而不烂,香糯而不腻,任何时候都无法抗拒它的诱惑!而且还具有养血健脾之功效。问政山笋
问政山笋是安徽省徽州地区传统名菜,用歙县问政山所出产的竹笋炖烧而成。问政山笋箨红肉白,质嫩味鲜,加之在烹饪过程中加佐料提味,成菜后,脆嫩可口,笋味微甜,如同鲜笋一样,吊人胃口。符离集烧鸡
符离集烧鸡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的特色传统名菜,因原产于符离镇而得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中华历史名肴,和德州扒鸡、河南道口烧鸡、锦州沟帮子熏鸡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鸡”。正宗的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香气扑鼻,肉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香。中和汤
中和汤是地道的安徽祁门传统名菜,属徽菜系,清澈味香,鲜嫩不腻,稀稠适中,老少皆宜。祁门人每逢置办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汤,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叫做“中河”。中河是发源于祁门流入江西鄱阳县境的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