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介绍



永平黄焖鸡:博南古道不但是一条经济贸易的“南方走廊”,同时也是历代朝廷用来向云南西部边疆地方政权传递紧急公文的重要驿道,沿路曾设置有众多的驿站。 由于驿使传递公文的时间紧迫,那些驻守驿站并负责接待吃喝的地方官员,便在实践中创出了一道既能够让那些赶路的官员驿使以及商贾马帮吃得称心如意,又能做到烧制起来快捷省时的地方名菜——黄焖鸡。 2022年,永平黄焖鸡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平黄焖鸡色鲜味佳,香气扑鼻,油而不腻,味道独特,烹制快捷... [详细]



大理酸辣鱼发源于双廊。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在双廊居住,洱海鱼是当时主要的食物来源。鱼菜肴的制作,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经验积累, 渔民们在烹煮鲜鱼的时候放入木瓜、辣椒、豆腐、洋芋等配料,逐渐地形成了这道大理传统美食。 2022年,酸辣鱼制作技艺列入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理酸辣鱼所选原料是洱海出产的鲫鱼、弓鱼、鲤鱼、草鱼等,以野生鲫鱼为好。用大理盛产酸木瓜提酸香(干、鲜均可,但酸味略有差别)。主要调料有配料有老豆腐,调料是葱段、拍大蒜、香菜段、青辣椒段、洋葱、花椒面、姜片... [详细]



乳扇是主产于大理州洱源县的特色奶制品,在大理市的喜洲镇、下关镇都有出产,以洱源邓川出产的乳扇为佳。民间有俗话“邓川弓鱼美,洱源乳扇香”,说明乳扇是当地人的风味佳馔。乳扇的起源无确切记载。因乳扇制作过程中要把凝固的酪蛋白缠绕在竹竿上风干,如同缠绕的丝线,故得名“乳线”即“可以吃的线条”,云南的怪食文化“牛奶做成扇子卖”也源于此。如今乳扇已成为云南各族群众喜爱的美味食品,成为款待宾客的别具民族风味的名馔。2022年,乳扇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详细]



白族食生皮的食俗历史悠久,最早记载是唐朝的樊绰所著的《蛮书》。其中记载说南诏白蛮"食贵生”。白族人喜食“生皮”。“生皮”色泽鲜艳,爽滑可口,具有特殊的风味。2011年,白族生皮制作技艺入选 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大理白族生皮的主要构成为生皮和生肉。生皮在制作时必须选上好的土猪为用料。杀猪褪毛后,用麦秆或稻草对整猪进行火烤;等到猪皮烤得金黄,皮子以及以下两三寸的部位烤到半熟,将稻草燃尽剩下的草木灰捂满整个猪身,保留10分钟...[详细]




喜洲粑粑也叫做喜洲破酥,是大理白族的传统风味面点,因产于大理市喜洲镇一带而得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根据徐演老师所著的《老昆明合香楼》记载,云腿月饼和云南鲜花饼都是根据喜洲粑粑的“破酥”来完成制作的,说明喜洲粑粑的历史更为悠久。遗憾的是喜洲粑粑的传承缺乏史书记载。2011年,白族生皮制作技艺入选 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喜洲破酥粑粑,其传承有诸多说法,且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是喜洲破酥粑粑起初由杨氏家族的白族民间面点艺人曾祖母杨姓制作...[详细]



诺邓火腿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邓火腿制作技艺入选2017年选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诺邓火腿在制作工艺方面独特,为国内所罕见。有着千年历史的诺邓天然盐井,造就了诺邓火腿所独具的美味。据1992年版《云龙县志》记载:白族每年腊月都要杀一头肥猪,称为‘杀年猪’。猪宰杀后要按各个部位分割,腌制腊肉供一年食用。诺邓火腿在明清时期就经“南方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详细]




巍山扒肉饵丝是巍山的一道独具特色的小吃,早已久负盛名,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扒肉饵丝的创始人是南诏国开国元君细奴逻。早年细奴逻同彝族同胞一起以打猎为生时碰到大火烧山,他们把烧焦了的野猪煮着吃,觉得非常香美。后来他们就经常把猎到的野猪用火烧后再煮着吃,细奴逻还把烧猪肉与饵丝配着吃,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色、香、味俱全的扒肉饵丝...[详细]



永平腊鹅产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永平县,以味道鲜美、清香醇和而著称,是当地回族人民的待客佳肴和传统食品。这种腊鹅似鸡又比鸡肉肥,似鸭又比鸭肉香,鲜香异常。2020年,永平腊鹅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大理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平县的回族人民,尤其是曲硐回族乡的农民,家家养鹅。每到秋末冬初,就将成年鹅圈起来养,每天用焖熟的玉米面团作精饲料喂 3 次,俗称“塞鹅”般经过 20 天育肥,每只鹅即可重达 5 千克以上...[详细]

电话联系:18287273954|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邮政编码:671000
©版权所有归小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