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别称秋城、鹤城,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结合部的乌蒙山区腹地,金沙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东侧紧邻贵州省毕节市,南侧紧邻云南曲靖市以及昆明市,西侧紧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金沙江为界相邻,北侧紧邻四川宜宾市和泸州市以金沙江为界相邻,面积2.3万平方千米,昭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昭通市辖1个区、9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昭阳区,是一个集“山区、革命老区、民族散杂区”为一体的市。截至2023年末,昭通市常住人口485.4万人,城镇化率41.85%。昭通市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为中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和云南通往内地的双向大走廊。昭通市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煤、硫储量居全省首位,是世界优质天麻种源基地、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中国筇竹之乡 。2023年,昭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4.12亿元,比上年增长7.7%。
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
古代昭通在夏商之前为荒芜之地,尚无记载。 夏商时期属古梁州。周为窦地甸。秦汉间为夜郎国地。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清初袭明制,称镇雄土府,属四川省。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雍正六年(1728年)2月,乌蒙土府改土归流,是为乌蒙府,移治于土府(窦地甸)东二十里地,于米贴地方置永善县,大关屯地方置大关厅,改镇雄府为散州划归乌蒙府。雍正九年(1731年)7月,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并置恩安县为府之附郭。弃天梯(今土城)新建城于二木那(今昭通市城)。同年,昭通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置鲁甸厅属昭通府;盐井渡设巡检司,属昭通府大关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于永善县之富官村置靖江县来属;升镇雄州为直隶州。至清末,昭通府辖大关、鲁甸2厅;恩安(附郭)、永善、靖江3县。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15军43师进入昭通。9日,中共昭通地委成立、昭通专员公署成立,设昭通专区,专署驻昭通县。辖昭通、大关、绥江(驻中城镇)、盐津、威信(驻扎西镇)、镇雄、彝良、鲁甸(驻文屏镇)、会泽、巧家、永善等11县。1970年,改昭通专区为昭通地区,地区驻昭通县。辖昭通、绥江(驻中城镇)、永善(驻景新镇)、盐津、大关、威信(驻扎西镇)、彝良(驻角奎镇)、镇雄、鲁甸(驻文屏镇)、巧家等10县。1981年1月18日,设立昭通市,以昭通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属昭通地区。8月14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水富县。水富县由昭通地区行署领导。昭通地区辖1个县级市、11个县。1983年9月9日,撤销昭通县,将昭通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昭通市。昭通地区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废公社为区。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废区为乡。2001年1月13日,撤销昭通地区和县级昭通市,设立地级昭通市。昭通市设立昭阳区,以原县级昭通市的行政区域为昭阳区的行政区域。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