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es/12.jpg)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14]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 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 ,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 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 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 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火把节传说有很多异文,虽来源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其文本结构都按人与神的斗争→人战胜神→神进行报复→人再次战胜神→庆贺胜利和夺得丰收的叙述程式来结构故事。这些不同的文本都具有强烈的人本精神 ,都是以宣告人的胜利、神的失败而告终的,这与神话中以神为主导的叙事方式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人类生存的核心问题的转移(从自然转向社会)及阶级社会的矛盾冲突的加剧,火把节的传说与 各民族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紧密交织为一体,进而成为表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一种口头叙事途径。这类传说是次生性的火把节习俗传说,主题是歌颂祖先和英雄。 后来传统道德观念对火把节习俗传说的渗透,反映为女性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的相互交叉。不论是早期的喜鹊姑娘,还是后来的阿南、慈善夫人,大都有一种共同的“投火自焚”的命运结局,这类传说一方面反映了民族 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阴谋,另一方面更是“一女不更二夫”的刚烈女性的传说,意在表节烈之德。从喜鹊姑娘、阿南到慈善夫人,一个个殉情、殉夫、殉国的忠贞形象,人们将这些善良勇敢的 女性人物的命运与火把节传说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进贤烈而诋淫恶”的感情和愿望。这类传说应属后起。 总之,从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 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如鹤庆的传说把六月十九妇女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也归到慈善夫人身上,说是对慈善刨夫尸把指甲都刨出血了或烫红了的一种纪念。
![](../imges/10.jpg)
![](../imges/11.jpg)
泼水节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 各勘过泼水节的时间会相差一两天,不过都在公历4月8日至22日之间。 [27]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 、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 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 [4-6],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 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7]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8]。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9]。 [10]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 虽不尽其详,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imges/13.jpg)
纳西族三多节
纳西族三多节三多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纳西语叫“三多颂”,源于白沙玉龙村北岳庙会,是纳西族法定民族节日、纳西族传统节日、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的盛大节日。 [1]每年的二月初八 日,远近的纳西人云集玉龙山麓的三多庙,用全羊作牺牲举行称为"三多颂"的隆重祭拜仪式。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届时各家各户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烧香祭拜。 [2] 三多神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和象征,体现了纳西族热爱和平、倡导和谐、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 开展三多节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纳西族及滇西北区域各民族共同参与,别具风格、极其隆重、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民族文化盛会,是纳西族的标志性节日。 [1] 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申报的纳西族三多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X-166。
![](../imges/14.jpg)
![](../imges/15.jpg)
傈僳族——阔时节
1990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实施后,把每年的12月20日定为傈僳族“阔时节”的法定节日。此后政府每年都为傈僳族同胞举办庆祝活动。 过“阔时节”目的概括起来有四:一是拜天拜地祈求保佑;二是祭祖祭宗,祈求赐福;三是求达各玛(三角架)保护,驱赶天神地鬼;四是求天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阔时节的来历。 节日前,傈僳人家宰猪杀羊,酿制水酒,做好玉米耙耙,互相馈赠,视求新年丰衣足食。青年人则在村头寨场扎彩门,围起活动场。节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争先采来青松枝叶,铺撒屋中,插在门口,以示吉祥。然后,人 们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所属村寨公共场所,由祭师毕扒主持,举行除旧迎新的仪式。仪式开始,将一棵松树栽在草坪中央,树枝上挂弩箭和姑娘们精心绣织的飘带衣物。树下放一个装满荞麦的大箩,周围摆上12小箩荞麦、12坛新 酒,以象征一年十二月。毕扒站在中间,念诵民族历史,祝福新年吉祥如意。接着,毕扒带着12对男女青年吹起葫芦笙,唱起欢乐的山歌,到山林里抬来12棵小松树,栽在12个小谷箩的旁边,意为接回了吉祥的新年。继而将12坛荞 麦酒分斟给大家喝,并开始射弩、跳舞、对歌和荡秋千活动。全村男女老少均陶醉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 阔时节射弩比赛无须报名或交费,人们把自愿带来的油煎粗粗、肉成当箭靶,射手们按先后顺序进行比赛,谁射中了,粗粗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粗粗和肉片最多的人,就是最优秀的射手。 傈僳族的阔时节,就是这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园地中的一枝奇葩,历来以其欢乐、有趣、神秘闻名四方。“阔时节”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千多年前,在青海南部有一块一望无垠的坝子,杂居着几百户人家,他们和睦相 处,互通有无,过着平静美好的生活。这当中有一户叫阿朴德扒的,膝下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阿朴德、二儿子叫阿朴华、三儿子叫阿友恒,还有阿朴德妈。一家人勤耕苦干,夫妻相敬如宾,三个儿子听教孝顺,日子过得惹人羡慕 。谁知有一年,京城里派人抓兵,说前方有战事,凡家有男子的都得去,抓兵者凶神恶煞地说:你们家有三兄弟,必须上前线两个,谁去谁留,限五天内答复。三兄弟敢怒不敢言,面面相觑。晚上他们围着火塘边商量对策,研究怎样才能 逃出魔掌。阿朴德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去当壮丁,由他们摆布,那是条送死的路;一条是逃跑,远走高飞也许还有活路。”两个弟弟也有逃跑之意,但兄弟情深,此处一别,生死难卜,都不吭声。阿朴德又说:“我也 不忍心与大家别离,但不跑就是等死,还是跑吧。”两个弟弟又深思了片刻才异口同声回答:“就这样定了吧。”说完,三弟兄一起举起鸡血洒同声发誓:走遍天涯海角,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行至天南地北,不忘祖宗留根之情,不求同行 同居,但求不忘同胞骨肉,活着魂牵梦萦,死了魂归故里。大胆地向前走吧,成功就在我们的脚下,年复一年又过年,人过一岁又“阔时”,有缘千里来相会,隔山隔水难隔心。树高干长有根啊,人行万里回故乡。樱花初开“阔时自”, 杜鹊花开忙春耕。传统“阔时”年年,落叶归根是缘份。
![](../imges/17.jpg)
怒族仙女节
怒族仙女节的起源,要从远古时候的怒族祖先崇拜的一位仙女说起。相传,这位仙女是一位名叫阿茸的美丽姑娘,人们都称她为仙女,并十分崇拜她。 后来,恶毒的头人想要霸占阿茸。阿茸只好藏到高黎贡深山里的山洞里。头人追到山洞口,要求阿茸出来嫁给他,阿茸没有答应。于是,头人就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一天,放火将阿茸姑娘烧死在山洞里。 时值阳春三月,怒江两岸鲜花怒放,怒族同胞为了纪念阿茸这位聪明坚强的姑娘,便将这一天定为鲜花节,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拜祭她,后来还渐形成仙女节的习俗。 主要活动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为仙女洞,人们纷纷带上玉米粑粑、炒面和咕嘟酒祭品,到各自选定的几个仙女洞去朝拜。这时候,也是当地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还要为“仙女”献上一束束杜鹃花。祭祀前,要先将鲜花 献上,然后把祭品摆开,将松枝堆点燃,由村中长者主祭。祭祀时,要点起松烟,并由主祭者念祝词,还要打鼓诵经。随后大家磕头,以祈求仙女保佑。诵经祝词之后,众人祈祷仙女保佑村寨粮食丰收,人蓄平安。祭毕。各家饮酒聚餐。节日中, 怒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手舞鲜花,在宽阔的场地上欢聚一堂唱歌、跳舞、讲故事,并举行赛球、射箭等活动。
![](../imges/18.jpg)
![](../imges/19.jpg)
大理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其产生与佛教在大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 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每年赶赴三月街的人数以百万计,全国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参加。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也是云南西部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每到会期,货棚栉比,游人如潮。大理古城张灯结彩、装饰一新, 各户置花木于门前,搭“花山”于街市。全州各县市的各族人民,身着民族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体育活动。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客商也从天南海北云集而来,进行物资交易、文化交流等活动。 三月街还是白族 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情人相恋的美好去处,莫过于蝴蝶泉。“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 大理三月街集白族民俗、宗教、经济文化交流于一体,在大理白族经济、文化、民俗及宗教发展史等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三月街规模盛大的经贸交流、文化交流、民族交流活动,紧密联接着中国西南三省乃至东南亚地区,也 对促进地区交往、民族团结,乃至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彰显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重要地位。2009年4月10日,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开幕。 开幕式由《石宝歌声》《小河淌水》《扎染风情》《彝家打跳》《三灵狂欢》和尾声《 大理是个好地方》五个章节构成,将大理州9项国家级和13项省级以及一百多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以舞蹈、歌曲、音乐、戏剧、民俗、语言、服饰、传统技艺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在舞台上,达到了民族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4] 2018年4月30日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开幕,延续了1400年的赛马顺利开赛。各民族在赛马大会上欢聚一堂,赛马、唱歌、做买卖。 [6] 2019年4月18日,大理三月街正式开街,逛美景、品文化、尝美食成为三月街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线。当日,华侨城2019大理三月街国际摩托车障碍耐力赛也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