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 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青海等。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 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 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民族在历史 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位于巍山县永建镇红河支流米汤河畔的东莲花村,是典型的回族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古建筑群、 浓郁的伊斯兰民俗等等,向世人们展示着这个“古道名邨”的魅力。2008年,东莲花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东莲花村是极具地域特色的回族文化古村落,在全国回族村庄中具有代表性。东莲花村形成始于明洪武年间,村子现在 保留着清朝时期、民国时期的众多古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是其传统院落的主要建筑形式。

现村 内有保存完好的中式建筑风格的清真寺一座、角楼五座、具有明清风格并注入了回族文化特质的古民居22院及其他一批古 建筑,布局规整,保存完好。村中的六个碉楼,高3至4层,建筑形态优美,形式变化丰富,构成了较好的空间景观。

白族

白族文化是以自身的文化为主,融合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成果。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白族文化融合了氐羌 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和汉族文化等众多文化,促进了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是云南较早进 入新石器时代、青铜文化的区域。特别是洱海周边,气候温润,适宜人类繁衍生息。唐朝天宝末年以后,南诏地方政权形 成了对云南的统治。在南诏统治较深的洱海地区,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白族。白族与其他民族一道, 在南诏、大理地方政权时期增强了与云南各地的政治联系,将洱海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谱写了云 南历史发展的辉煌篇章,对唐宋王朝乃至周边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早在唐代以前,白族就吸收了中原“二牛三夫制”耕作法,即“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这种犁耕、 合作、深翻的耕作方式,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农耕文化影响了白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民居、习俗、节日等 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理白族地区试验成功的“滇榆1号”“合榆1号”“榆杂29”,先后3次刷新水稻单产的世界 纪录。围绕农耕文明,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发展也较为突出。在生产建设的同时,白族也很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处之 道,直至今天,白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植树护林的节日,如插柳节、祭山节、缀彩节等。

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 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 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的宗教信仰基本上 还处于原始宗教的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普遍存在于社会当中。本民族的祭司“毕摩”、 巫师“苏尼”在彝族地区有一定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川、滇毗邻处的大、小凉山较为突出。在滇、黔、桂彝区,除保留着 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外,部分地区还流行着道教、佛教。近代以来,基督教与天主教也传入少数彝族地区。彝族对 自然的崇拜来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由于过去彝族地区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缺乏驾驭能力,因而对万事万物皆视为 有灵之物,与人一样具有生命与意志。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据汉文和彝 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期,彝族 先民活动的中心大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在这些地区居住着称为“邛都”、“昆明”、“劳浸” “靡莫”和“滇”等从事农业或游牧的部落。根据彝族的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才南下到 “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

电话联系:18287273954| 地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邮政编码:671000
©版权所有归小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