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苍山马龙峰、中和峰、海东鹿鹅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刀、石斧、石坠、粗陶器。
1953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在滇池区域先后发现了官渡、石寨山、河泊所、石碑村、海源寺、白塔村、石子河等多处遗址。1957、1958年在剑川、保山、姚安、维西分别发现了海门口、马鞍山、方家屯、哥登4处遗址。1954年和1960年在昭通发现了马厂、闸心场2处遗址。1962年在西双版纳景洪附近发现了曼蚌囡、曼运、曼景兰、曼听4处遗址。1970、1971年通过对元谋盆地的调查发现了包括大墩子遗址在内的9个遗址。期间还对众多新发现遗址中的晋宁石寨山、昭通闸心场、剑川海门口、维西哥登、孟连老鹰山等进行了小规模发掘。
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是云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期。此阶段始于1972年元谋大墩子遗址的考古发掘。此后,宾川白羊村、剑川海门口等多个重要遗址被发掘或再次发掘。此阶段云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蓬勃发展,特别是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全境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在当时被认定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布全省。部分重要遗址进行了试掘或系统发掘。
1972至1973年对元谋大墩子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1973至1974年对宾川白羊村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1974年对云县忙怀遗址进行试掘。1975年对麻栗坡小河洞洞穴遗址进行试掘。1978年对剑川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
1981年对沧源丁来遗址进行发掘。1982年对耿马南碧桥洞穴遗址进行试掘。同年在永仁磨盘地遗址发掘了30座石棺墓。1983年永仁菜园子遗址进行试掘。1985年在永仁维的发掘了60座石棺墓。1987年对保山将台寺遗址进行试掘。1988年至1989年对通海海东遗址进行发掘。
1993年对个旧倘甸遗址进行试掘。1994年至1996年对永平新光遗址进行了五次发掘。1997年再次在永仁磨盘地遗址发掘了8座石棺墓。1998年对云县曼干遗址进行发掘。1998年至1999年对景东丙况遗址进行发掘。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刺激汉武帝探索从西南方前往印度的“蜀身毒道”,经营西南边疆。前109年(汉武帝元封二年)在大理地区遥置叶榆县,是中原王朝最早在云南设县的地区。东汉时隶属于永昌郡。三国时臣服于诸葛亮的南征军,设立了蜀汉云南郡。南北朝时先后属河阳郡、西河郡。当时,白族已大致形成,并在洱海边建筑了多座城邑。
唐初,洱海周边有6个部落,称为六诏。唐高宗时,蒙舍诏以外的五诏均被吐蕃征服。737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兼并了其他五诏,建立起南诏国,并将都城从蒙舍(今巍山)搬迁到了太和城(今太和村),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周边地区,控制今天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750年(天宝九年)到754年,唐朝先后三次派鲜于仲通、李宓率大军攻打南诏国,南诏王阁逻凤与吐蕃结盟,三次大败唐军,史称天宝战争。
779年(唐大历年间),皮逻阁之曾孙将都城迁至羊苴咩城,即今大理旧城。南诏国在大理境内定都时间共达163年。唐德宗贞元十年,派遣节度使前往南诏,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苍山,两国再度恢复和平。
902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夺权,建立“大长和国”。927年,杨干贞扶持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随后又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937年(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也于羊苴咩城定都建国,国号大理。段氏自称是汉人后裔,立国后,大力推行汉文化,并与南宋遣使通商。
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云南 一带建立的民族政权 ,从公元937年, 段思平 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始,定都羊苴城,共传22代国主,历时316年。
南诏大明七年(937年),大义宁通海节度使 [11]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1254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7]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明朝建立后,明朝先后五次派遣使者入滇劝降,两次使臣被杀,劝降无果。洪武十四年(1381年)8月,朱元璋发布征云南诏令,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征南左副将军、沐英为征南右副将军。9月,自南京出发,兵分两路,从北、东两个方向大举向云南挺进。洪武十五年正月,昆明城被攻破,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大理城被攻破。至此,云南全境基本平定。
明朝政府调整了对云南的管理方案,大量撤县并州 ,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实施了“土流并治”,“移民实滇,开发生产”,平滇军队、戍边屯垦卫所军卒及其家属大多落籍云南。洪武中期,明朝进行了大规模调军云南,屯种听征、组建卫所、屯田镇戍的军事移民活动。。明代初年,云南户口有59576户,到万历初年已增至471048户,其中军户总计335426户。
1659年,清军攻入云南。清代沿袭明制。1856年(清咸丰六年)爆发云南回民起义,建立杜文秀穆斯林政权,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
民国元年(1912年),府县归并,以大理府长兼摄县事,民国二年(1913年),政府通令废府、厅、州为县,改太和县为大理县,赵县为凤仪县,隶属腾越道,大理、凤仪两县之名自此开始。 民国六年(1917年),奉省署令划红崖属凤仪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云南省实行省县两级制,废道,大理、凤仪两县直属于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省设立了12个政务视察区,大理、凤仪两县属第四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云南省划分为16个政务视察区,大理县、凤仪县属第十二区,次年全省又划分为6个政务视察区,大理、凤仪两县改属为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省划分为16个政务视察区,大理、凤仪两县又改属为第十一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大理、凤仪两县废区设乡镇,大理县由北至南有云沧、五台、桂楼、凤阳、中和、清碧、玉洱7乡镇,80保,1061甲,城区属中和镇。凤仪县有人和乡、天水乡、珠海乡、凤鸣乡、下关镇、彩云镇、城区凤鸣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政务视察区改为行政督察区,大理、凤仪两县属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1月,大理、凤仪两县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大理专员公署,大理县为专员公署驻地。同年1月,下关为特别区临时管制委员会,同年5月,成立下关区,均直属大理专员公署。
1951年11月,改下关区为下关市人民政府。
1953年,大理专署移驻下关市。
1955年,下关市改为省辖市。同年9月,又将宾川县的文武、向阳两乡划入凤仪县的海东乡。
1956年11月,撤销大理专区,建置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市改为州辖市。大理、凤仪两县属州。
1958年,将大理、凤仪、下关、漾濞4县市合并成立大理市。
1960年底,撤销大理市,恢复大理县、下关市、漾濞县建制,原凤仪县划归大理县为凤仪区。
1983年9月,将大理县、下关市合并,成立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