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这座城市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为8657.32平方公里。从地形地貌来看,苏州地势低平,全市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平缓,没有明显的山脉和丘陵。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河流、湖泊、滩涂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4.6%,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这些水域穿行于城市中,为苏州增添了别样的景观。苏州的气候条件也十分优越,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此外,苏州还是一座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出产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长江刀鱼、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白鱼、银鱼、白虾等为著名水产品。
苏州位于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中部,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苏州地处太湖流域,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河道总长14570.3千米。海岸线全长96千米。长江南北岸线长度107千米。此外,苏州与多个重要城市相邻,交通便捷。它东邻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苏州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水域面积,这些地理特点为苏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苏州的地形地貌以平缓平原为主,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占总面积的55%,海拔高度大多在3~4米之间,其中阳澄湖和吴江一带海拔仅2米左右。此外,虽然低山丘陵在苏州地形中并不占主导,但仍有零星分布,一般高100~300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穹窿山是苏州地区的最高点,海拔达到341米。这些地貌特征使得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而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对苏州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苏州的水网密布,大小河道的数目达到2万余条,总长度约1457公里,这些水域穿行于城市中,为苏州增添了别样的景观。
苏州的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等特点。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气温方面,苏州的年平均气温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有调节作用,尤其以冬季最为明显。此外,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也使得夏季市区气温相对较高。降水方面,苏州的降水丰沛,地势低平,这与其气候特征密切相关。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这样的地形地貌使得苏州在气候上呈现出“四高一低”特点,即地下水位高、水网密度高、开发强度高、不透水面积高、土壤渗透率低。
水资源: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广大。太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大部分水面位于苏州境内,为苏州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此外,苏州的水质普遍较好,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土地资源:苏州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土地肥沃,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同时,苏州的丘陵地区也分布着一些矿产资源,如石灰岩、黏土等,这些资源为当地的工业生产和建筑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生物资源:苏州的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在植物资源方面,苏州拥有多种经济林木和药用植物;在动物资源方面,苏州的水域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如鱼类、虾类等。这些生物资源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