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一隅的广西少数民族众多,为广西造就了璀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负盛
名的当属织锦和刺绣,有侗族的侗绣、瑶族的瑶绣、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等,纹样精美
且花色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广西,依然有许多民间艺人在坚守传统民族手工
艺。默默地传承着广西现存的制陶、织锦、竹编等传统手工艺作品。他们秉承着自己的信念
坚守在传承文化的“前线”,他们以精纯的匠艺之心去守护技艺和生活,构筑起一个人情味
的世界,为岁月留下痕迹。工艺无处不在,品质就在这里。
壮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它是四大名锦中唯一源自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织锦,是广西
壮族自治区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艺术珍品。壮锦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是
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
花纹,多用几何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广西绣球一般由彩绣做成,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绣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
方形、菱形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绣球的花纹一般都是除中间四瓣选材不拘
外,其余则要求“上四瓣必挑飞禽,下四瓣须为走兽”。广西绣球又称为“堆绣绣球”,
由靖西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
且全部以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小巧玲珑,色彩鲜艳,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传统的绣
球内常填充一些豆粟、棉花籽或稻米等农作物种子,这与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有直接
的联系,通过绣球来表达对丰收、吉祥和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
广西铜鼓是壮族经常使用的打击乐器和礼器,壮族先民“濮人”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
者,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铜鼓的基本形态是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
遍体花纹 ,两傍附耳。全鼓由面、胸、腰、足、耳等5部分构成。铜鼓的品种有北流型、
灵山型、冷水冲型和万家坝型。铜鼓的铸造艺术要求极高,它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
匀,鼓面、鼓身有丰富多姿的图案。铜鼓铸造技艺,从采矿炼铜,用粘土制造鼓芯、鼓
范,在泥胎上刻缕花纹,到将溶化的铜汁注入其中,焊上鼓面、鼓耳,最后是立雕,工序
繁多。只有精湛的工艺才能制造出铜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