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学是壮族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关系实践中的口头创作,它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壮族民
间故事,文字记录较早。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根据当时邕州溪洞人李士元口述采录的叶限故事,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灰姑娘”型故事。现在壮族民间仍然流传的民间故事达架和达仓,与《叶限》故事极为相近。
壮族神话传说富于想象,美丽动人,反映了古代壮族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识和远古社会的痕迹,如《太阳、月亮、星星》、<妈勒访
天边>等。<布洛陀与姆六甲>叙述壮族的始祖如何造天造地,安排世界万物,反映出壮族先民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朴素愿望。<布伯>
歌颂了壮族先民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从中亦可窥见古代氏族部落间相互攻伐的历史痕迹。《莫一大王》更富于浪漫色彩和
反抗精神。其他表现人民生活的故事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逃军粮》等都反映出壮族人民为了追求幸福而甘愿牺牲的精神。
刘三姐的传说尤为群众所喜爱,经整理改编后已搬上银幕和舞台,《公颇》、《公天》、《老登》、《汪三头》等机智人物故事用现实
主义的表现手法塑造了聪明、勇敢、机智、勤劳而又幽默诙谐的人物形象,家喻户晓。
壮族居住于祖国南疆,对保卫边疆曾作出过卓越贡献。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左右江苏维埃革命斗争,都有大批
壮族优秀儿女踊跃参加,因而反映这一现实的近代革命故事和革命民歌也很丰富。
    壮族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但都按本民族的生活风貌加工改造过,<梁山伯和祝英台>即为壮族化了的长诗。汉族已失传
的作品,如《文龙与肖尼》等,也在壮族民间广泛传唱,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