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包鸡在制作技艺上,为了追求口味的正宗与地道,精选本土农家散养三黄鸡为原料,切件后,配以老抽酱油
、姜汁、八角、茴香、陈皮、草果、红谷米、古月粉等调味料及葱白粒腌制,缀以少量白酒,以玉扣纸逐件包裹,
再以花生油入锅浸炸而成。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纸包鸡作文化定位,权威认定纸包鸡是广式卤味的代表作,堪称传统节庆的
第一道菜!据肖健考证,纸包鸡作为宫廷贡品和日常主菜的历史至少已有2200年,始创于岭南地区,公元前203年
,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当时的南越王宴就是以纸包鸡作为主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
朝,纸包鸡成为南越国向西汉王朝年年进贡的贡品。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粤西楼在梧州创立,以纸包鸡作为
酒楼的招牌菜,酒楼从此名扬海内外,社会上流传着“食在岭南,不能不尝纸包鸡”的说法。2012年,非物质文化
遗产传承人林艳光创立新粤西楼,永保纸包鸡制作技艺传世150年不变。2016年,“纸包鸡制作技艺”项目入编广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柳州螺蛳粉在中国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延伸了众多田螺主题的美食,田螺鸭脚煲开始走
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断摸索与进化,田螺鸭脚煲在广西乃至中国已经遍地开花,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
味道。田螺鸭脚煲,顾名思义,主要原料就是鸭脚和田螺。要分出各家田螺鸭脚的高下,关键就在田螺汤。田螺汤由
田螺和八角、丁香等10多种天然香料配制而成,每种香料放多少有着严格的比例,哪样多了点或少了点,味道都会大
不相同。除了注意配料的比例,还要有充足的时间炖煮,让田螺天然的鲜甜味释放出来,这也是美味的关键点。广西
的田螺鸭脚与外地的鸭脚做法有些不太一样,鸭脚通常都是带皮的,广西人有一套独特的处理办法,让带皮鸭脚成为
田螺鸭脚煲中的又一个美味关键点。首先一定要把鸭脚洗干净,用水泡一段时间后,将鸭脚的各种异味消除;接着就
可以放到滚热的油锅里炸,炸至金黄色后,鸭脚皮渐渐脱离了肉,从油锅里捞出晾干,在螺蛳汤里浸泡数个小时,
泡久一些,皮与肉之间吸收了充足的汤水,一口咬下去,炸过的表皮焦香,内里入味且软烂。一锅完美的田螺鸭脚煲
当然不只有田螺汤和鸭脚,一些重量级的配料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重中之重,就是具有独特味道的酸笋。说起来,酸
笋也算得上是有些历史沉淀的。
柠檬鸭是广西南宁武鸣一带的特色菜肴,属于桂菜,是广西十大经典名菜之一。柠檬鸭的主料是鸭子,配料是酸
藠头、酸姜和酸辣椒,以及山黄皮和咸柠檬。柠檬鸭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宁邕武路的界牌旁有一家小
店,常年为来往司机提供菜品,经过不断发展,便有了这道名菜。武鸣柠檬鸭又称高峰柠檬鸭,发源于南宁市武鸣区
。古时,武缘(武鸣旧称)去往邕州,被高峰挡住。民国3年,武鸣籍人士陆荣廷任两广都督。他主政时,劈山开路,
修建广西第一条公路——邕武路。有一天,陆荣廷检查修路,村民们宰杀土鸭,用自家腌制的柠檬、酸辣椒、蒜头、
生姜等烹饪菜肴招待他,陆荣廷品尝后大加赞赏。“陆荣廷界牌吃鸭”的故事不胫而走。由于当时修建公路,每天有
大批民工聚居,界牌甘家便在路边支起小店,随着道路开通,通往云贵两省的运输车辆和人流不断增多,高峰柠檬
鸭店便应运而生。甘家界高峰柠檬鸭店就开在邕武路界牌。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家店一开始就只是卖粥和粉,供过
路的司机吃。后来司机反映,只是吃粉和粥不耐饿。司机见到店家吃饭做的柠檬鸭,吃了感觉十分美味,于是店家就
用自己腌制的酸柠檬来做炒柠檬鸭卖。没想到炒制出来的柠檬鸭酸辣爽口,非常下饭,深受司机们的喜爱。靠着口碑
,来店里吃高峰柠檬鸭的人越来越多。 [2]
阳朔“啤酒鱼“,是阳朔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鱼肉鲜辣可口,无一丝鱼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鱼肉的香味可以让人
胃口大开。阳朔的啤酒鱼是选用阳朔漓江里鲜活的大鲤鱼,先用桂北山区出产的生茶油烹炸,然后放入桂林产的上等
啤酒红焖而成,具有独特的香酥鲜嫩风味。2002年5月阳朔啤酒鱼以外香内嫩,皮黄汁浓,入口唇齿留香在“奇山杯
全国迷宗菜交流比赛研讨会” 上一举夺得金奖。由此,阳朔啤酒鱼堂堂正正地“游”进了京城。2018年9月,被评
为“中国菜”之广西十大经典名菜。 [1] 阳朔美食-阳朔啤酒鱼,最早由个体摊点推出。当初只有几家,而今县城大小
小的饭店,特别是阳朔西街,这个阳朔非常有名的一个品尝美食的集中地。很多大排档都有阳朔啤酒鱼这道菜。业主
说,这是招客菜;食客说,这是味道菜。因而,连老外也时常“光顾”这道菜。正如所说“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
啤酒鱼一独到的口味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吃了以后都赞不绝口,特推荐。烧的器具很特别,鱼放在一个平底
的盘子里,盘子下面是一个盆子,放了些水,再下面才是火,而不像是川菜火锅直接将锅放在炉火上面。
这样上面的鱼不易烧糊且受热均匀。
横县鱼生又俗称两片,是著名的地方传统佳肴。历来被横县人称作“县菜”,它代表着横县的烹饪技术和饮食文化
的最高水准、接待客人的最高规格。在南宁,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熟悉横县的人都把鱼生与横县同等在一起,称横县为鱼
生、称鱼生为横县。横县鱼生之所以出名、美味,与其做法工艺之独特、选料配料之精细有着密切的关系。横县鱼生制
作精巧,令人叫绝。盈尺之鱼,出水欲飞。去鳞、脱皮、起骨,游刃有余,一气呵成。鱼生配料,五光十色,美轮美
奂。姜、葱、蒜、木瓜丝、萝卜丝、柠檬丝,丝丝入扣,一丝不苟。横县的“整食鱼生”的传统习俗在清代乾隆年间
《横卅志》、从晋元帝年间隐居横县的逸士董京偶遇仙人、吃食鱼生的风流韵事传说、以及近代日本友人、台湾爱国
人士吃食横县鱼生之颂传中无不形象而真实地写照了“横县鱼生”这个传统饮食习俗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厚实和
内涵的丰富。2018年9月,被评为“中国菜”之广西十大经典名菜。 [1]横县吃鱼生古已有之。据清代乾隆年间《横
州志》记载,最先吃鱼生的是几千年前生活在郁江两岸的横县先民———蜑人。有一个出神入化的民间传说,相传晋
元帝时,逸士董京赴横州,隐居登高岭。一日,董京携蜑人兄妹泛舟赏月,忽见仙人乘槎而来。董京请客,仙人称不
饮熟食,不辞而别。蜑人兄妹进山寻究,在山洞偶遇仙人,仙人以玉液琼浆和生鱼片款待。
荔浦芋扣肉是广西荔浦及桂北地区的地方传统名菜。
历史:芋头又称芋艿,古称蹲鸱,在司马迁的《史记·贷殖列传》中就有“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的记载。
相传荔浦芋从福建引种而来,个大饱满,头尾均匀,品质优良,堪称芋中之王。清代时已成为广西著名的特产。清嘉
庆年间,广西桂北厨师取用荔浦芋与猪肉制成了荔浦芋扣肉,成为桂北一带居民婚嫁和节日席上必不可少的特色名菜。
用猪五花肉和荔浦芋煮、炸、蒸而成,成菜色泽金黄,肉质酥松,肥而不腻。 将猪五花肉洗净,入沸水锅中煮熟,
捞出沥干水分,用小竹签在肉皮上扎刺密孔,以少量精盐和蜜糖涂抹在肉皮上,入油锅炸至肉皮起泡,色呈金黄时
取出,放入温水中稍浸,切成8厘米长、6厘米宽的厚肉片,用精盐、酱油、白糖、南乳、胡椒粉拌匀稍腌入味。将荔
浦芋治净,切成同肉片相同的芋片,入热油锅炸至金黄色取出,将其逐一夹在肉片之间,放入蒸碗中,加调味、蒜白
片,上笼蒸至肉酥时取出,拣去蒜白,反扣在盘中,取出扣碗即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