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糕点
作为我国的传统食品,糕点的制作幕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周礼.天官》中就有"糗饵粉粢"的记载。先秦时期的糕点基以稻米为原料,然后将稻米研磨成粉食制作的,加工工艺虽然简单,但已经初具现代糕点的雏形。
到了汉代,"饼"类食物开始崭露头角。幕为有名的是"胡饼",由麦饼烘烤而成,出炉时还在表面撤上芝麻增香,十分可口。从这时开始,油炸、烘烤工艺开始被人们重视并作用于面食。唐宋时期,糕点制作工艺迈上了新台阶。期间,糕点制作出现了专业的"饼师",茶饮佐以点心的搭配方式在宫廷中流行起来。
中国的市井饮食在北宋达到了一个巅
峰,"糕"是市井饮食中的重要代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的糕类便多达几十种,这些糕点凭借香甜、绵软、弹牙的特点,很快成为老幼皆宜的美食。由于科举盛行,"进士糕"等专为进京赶考准备的糕点也应运而生。
元明清时期,除继承发展唐、宋的制饼技艺外,少数民族糕点也流入中原,各式糕点的结合发展,并不断交流渗透,共同奠定了中式糕点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