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街,云南省大理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大理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活动地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它始于唐代永徽年间,系由庙会演变而成,其产生与佛教在大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月街街期为七天,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一日结束。每年赶赴三月街的人数以百万计,全国各地及海外都有人参加。
历史渊源大理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5年),由传统的庙会演变而成。三月街的产生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密切的联系。当时南诏是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东南亚各国素有来往。来自古印度的僧人赞陀崛多在苍山麓讲经传教,收纳信徒,形成观音街,实为佛教活动的庙会,后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贸易集市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盛会。
秦汉以后,踏歌从两个方向发展、流变,并在隋唐特别是唐朝发展到了顶峰。
元代至近代,踏歌在中原内地逐步销声匿迹或演变为其他艺术形式,而西南特别是云南各民族的打歌却生存与发展。
主要活动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盛会,也是云南西部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每到会期,货棚栉比,游人如潮。大理古城张灯结彩、装饰一新,各户置花木于门前,搭“花山”于街市。全州各县市的各族人民,身着民族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艺体育活动。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客商也从天南海北云集而来,进行物资交易、文化交流等活动。 三月街还是白族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情人相恋的美好去处,莫过于蝴蝶泉。“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
大理三月街期间,经常举行大型的文艺节目表演。其中,有热闹的鼓乐、欢快的霸王鞭、婉转的大本曲、新颖的吹吹腔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展演,以及新创歌舞、小戏、小品文艺汇演,让赶三月街的人们在尽情参加经贸活动的同时还享受了丰盛的文艺大餐。
赛马是大理三月街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每年的大理三月街期间,都要举办赛马比赛。在三月街的赛马场上,千百匹马如箭离弦、扬蹄飞奔。在飞驰的马背上,各兄弟民族的骑手展开了勇气、智慧与速度的较量。除赛马外,还会举行射箭、摔跤、武术、棋类、龙舟、球类、秋千等体育比赛。
大理三月街对歌节目在对歌台举行。对歌台前的广场人山人海,对歌的人不仅来自剑川,洱源、鹤庆、丽江、兰坪等地的白族人也远道赶来。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白族青年男女也长于用对歌的方式互相表达真挚的情感。但白族对歌的意义,又远不止于表达爱情,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和智慧的比赛,因而,白族对歌不限于未婚男女,在已婚的成年人或中老年中也广为流行。
每逢大理三月街时,街上人山人海,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物质交易的种类繁多。药材交易,是三月街自古以来的一大特色,也是三月街交易量最大的商品。这一商贸活动为远近各地的医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药源,其交易的药材量大且种类繁多,为滇西之最。
同时,大理三月街还是品尝少数民族美食的盛会。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新兴的工业产品,也大量涌入街市。身着艳丽服装的各族人民,在彩色的街河中,选购自己称心如意的生活用品,青年男女对对双双,采购喜日家具,阵阵欢声笑语,掀动起市声起伏的浪潮。
传承保护大理三月街集白族民俗、宗教、经济文化交流于一体,在大理白族经济、文化、民俗及宗教发展史等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三月街规模盛大的经贸交流、文化交流、民族交流活动,紧密联接着中国西南三省乃至东南亚地区,也对促进地区交往、民族团结,乃至与周边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彰显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