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白族绕三灵,流行于云南省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白族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性歌舞。白族绕三灵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也有所记载。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

历史渊源

“大理白族绕三灵”是白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绕三灵”也记写为“绕山林”、“绕桑林”、“逛山林”等等,白语称为“观上览”(或记写为“拐上纳”),其原始意义可能是指进古代的三处公房。所谓“三灵”,是指湃海西岸三个神灵象征,它们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几位重要“本主”和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诸神,供奉它们的庙字分别称为“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和“仙都”(洱海祠)。由于“绕三灵”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性活动,历史上没有得官方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所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唐樊绰《云南志・蛮夷风俗》、清代白族学者杨琼《滇中琐记》都曾对当时“绕三灵”进行了描述。

文化特征

农耕文化

从考古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种植稻的技术。到唐南诏时期,该时期的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据《南诏德化碑》载:“完(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池,下隰树园林之业。”说明大理白族地区农业耕作文化历史之久远。在考察和研究白族绕三灵萌发的原始属性方面,此种文化现象突出地有着对雨水、阳光、土地的诸农耕生殖力量的祈求与崇拜。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认识到春夏两季雨水、阳光对水稻生产的密切关系,以为虔诚地敬神,通过娱神形式,就能给农耕生产带来便利,因而绕三灵中的各种活动具有典型、浓厚的农耕文化特征。

本主崇拜

本主,为“本境福主”或“本境土主”的简称。绕三灵是白族本主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首先,绕三灵所涉及的主要活动场所大都是大理白族所供奉的主要本主庙;其次,人们节日里迎奉、祭祀的主要本主神有金姑细奴罗、段宗榜、段赤诚等。所以,每届夏历四月二十五日,各村本主来朝神都,名日“绕三灵”。节日里,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成群结队去绕三灵,并且各村供奉的本主神也都去神都绕三灵,人与神共娱,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在特殊的节日里融合,村民们以“血食祭祀”众本主神,狂歌漫舞,祈本主赐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宗教文化色彩较为浓厚。

古代“社”的子遗

“社”是中国古代的祭祀单位,早在春秋时期就极盛行。在现今的绕三灵活动中,“社”的痕迹仍然是明显的,这就是人们歌舞中普遍使用的“社树”,一般用品是两三米高的活柳枝或竹枝柘枝,上悬葫芦、红布等饰物。一支树枝就代表着一个或几个自然村落,同时又代表着村庄的本主神,社树要由巫觋或年长的男女两人扶持,以导引绕三灵的人们一路歌舞奔向绕三灵的场所,“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即用树枝代表各村本主),各为一队,自成行列,及至小朝,将树枝供于神前”。这里所说的树枝,就是中国历史上曾盛行但早已消失了的“神树”在大理保留下来的古文化子遗。

主要活动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以村庄为单位,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

“绕三灵”队伍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新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

传承保护

“绕三灵”实际上是白族民间文化的大荟萃,是各种音乐歌舞艺术的大展演,它集合着流行于大理白族民间的几乎所有门类的表演艺术,充分展示了洱海地区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