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石宝山歌会,流传于云南省剑川县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

历史渊源

“据考证,石宝山歌会已有上千年历史。唐《蛮书》卷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卢(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歌会上以歌传情,或吹树叶互相招引的情景与此极为相似。歌会上对唱的白曲“山花体“(即第一、二、三句唱词为7个字,第四句为5个字)格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清朝乾隆年间,赵联元编集《丽郡诗征》,其中收入了剑川人赵怀礼的《朝山曲》。这首诗写道:(一)香烟喷作雾弥漫,彻夜僧寮不掩关。明月乍来还乍去,可怜佳节与名山。(二)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眉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三)宝岩久息八关斋,无复人天大辩才。高顶慈云殊叆叇,并头犹覆野鸳来。(四)一筏谁凭渡爱河,魔风孽海正生波。中岩情境真抛得,欲问开山诺巨罗。由此可以看出石宝山可以追溯到清朝。

自建国以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歌会被视为异端,受到禁止。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剑川县文化部门在石宝山歌会期间设置了“赛歌台”,鼓励创作和演唱思想内容健康的各民族民歌,积极引导对歌唱曲活动。同时,在每年的歌会上都举办有奖对歌比赛,或者专门将那些演唱水平比较高的歌手组织起来,在赛歌台上摆设擂台,对歌擂台。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石宝山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外来游客的逐渐增多,当地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开始将石宝山歌会作为一张富有当地特色的名片来加以打造。1999年剑川县将歌会正式定为民族节。

主要活动

石宝山歌会于每年农历的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举行,届时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聚集一处,弹弦对调以歌觅偶,同时还可到各寺庙烧香拜佛,参加“阿吒力”佛教法事、白族地区中央本主及石雕女阴“阿央白”朝拜等民俗活动。歌会以即兴对歌为主,把弹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觅偶等活动融合在一起,在石宝山上浏览山林古刹,祈求平安吉祥,弹三弦、对白曲,纵歌纵情,通宵达旦,尽情狂欢。传统白曲赛歌,民间歌手、龙头三弦手拜师仪式,洞经古乐,本子曲,书画作品展,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传承保护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歌谣诞生的摇篮和发展传播的基地,它充分展示了白族群众的创作天才,为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文化轶事

历史传说

关于石宝山歌会的来源当地有很多传说,较为代表性的传说之一为:相传南召时,有个美貌的白族女歌手在宝相寺接连唱了三天三夜优美动听的曲子,最后在歌声中安然死去。当地人们说她是“曲神”下凡,尊她为“曲姆”,并为她在石宝山修建了坟墓。此后,凡是上石宝山对歌的人,都要先到曲姆坟前磕头,说这样才能唱得好,在对歌中就可以相上心爱的人。直到如今,每年在宝相寺和石钟寺都要搭起对歌台,白天歌手登台对歌比赛,夜晚青年男女则在树林中、大石旁、火塘边唱调子互相表达爱情。